首页 -> 2006年第8期

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作者:李必翠 袁由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本、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视野开阔理念超前,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树立新型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与习惯的思维定势分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合作者。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从事实践、储备知识、展示才华的活动平台。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种一讲到底独占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思想,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时,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合理进行信息采集与加工处理,并以学生一样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之中。
  语文教师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一轮课改,尽量大限度的解放教师的手脚,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不仅可以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还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国家、地方课程在自己的课堂上增值,并主动开发本土的、校本的课程,不断提供课程评价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勃勃生机。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聆听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一手手丰富感人而又鲜活的材料,进而引导学生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除伪存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努力优化学习环境,扩大“最近发展区”。通过细致大胆的尝试和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一定会不断增强,研究性学习的质量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语文教师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教育发展的研究者。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体现了更为丰富的人文精神:重视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语文教师要关注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成为一个有理性、有魅力的人,才能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从事理想的教育。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探究性的显著特点,没有可以仿效的固定模式,却充满着更多的非预设性和不确定因素,这样看来,单靠教师积累的传统教学经验是很难有效地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立志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现代教师,通过多种教育形式给自己充电加油,及时补充“精神钙质”,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的动力源。
  
  李必翠,袁由启,教师,现居安徽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