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作者:毛水英 罗静荣
一、中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对我县初三和小学五年级学生做了一次“对我县乡土文化的认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乡土文化在学生中面临认同危机。有近三成被查询的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很土,不喜欢”,其余大部分选择“没感觉”。对本地的文化印象有所表示的不及一成,有30%的中小学生认为在学校开设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程很重要或者有兴趣学习,其余大部分学生对乡土文化是否进入课堂的认识相当地模糊。
笔者了解到,在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本土文化。文化的传承就像大树被切断了根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土文化大多采用了口传心授的接力方式来传承,生命相当脆弱。加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学生中有兴趣并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不要说学生,就连很多的文化工作人员对此也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多数人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爱、不懂、不学民族传统艺术,不识民族乐器,不懂“锣鼓点子”,不赏识民族风情、风貌。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学校课堂教育的缺失对乡土民间文化的生存产生的困境,文化、教育部门在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上应有得力的措施。
二、强化措施,为乡土文化的保护、发展服务
在乡土文化没被充分重视、纳入系统的情况下,造成以上严峻的形势也是必然的,当前,用课堂教育来保障乡土文化的生存、发展和传承已成时势之需。
1、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发掘乡土文化的潜在价值。笔者以为,在整个中小学分阶段开设乡土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德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品德。二是通过本土名人名事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始终不忘自己的民族之根。三是让民间艺术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利用文化资源产生经济价值。
小时候,我们听大人讲《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故事,跟着大人逛庙会、看木偶戏,并在元宵节时看舞龙灯、吃汤圆。这些民俗活动和民间故事,不仅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还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铸造着民族灵魂。现代课堂教育空间对文化互动上产生的影响很大,其潜在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且看好莱坞把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花木兰》的故事“借”了去,拍成卡通片,然后反销回中国,净赚了6亿美元。而我县“刘基文化”之风浓烈,研究、挖掘其资源潜力,不啻是对我县长期积淀的深厚“刘基文化”底蕴的开发、利用。
2、设立教育专项资金,编写乡土文化教材。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设立“乡土文化教材编写”专项资金,可用于补助乡土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编著工作。在物质保障下,让各地尽快地制定相应的本土民间文化教育大纲,以课外必读、周末选修课等形式将乡土文化内容纳入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教材。
民族民间文化的未来寄托在今天的中小学生身上,我们应利用乡土文化这种活的资源,将乡土文化的精髓反映到中学和小学,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民族、自己本土的文化,让他们尽早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组织专家、教师、学者对乡土文化课程进行研究与编写前,首先要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选材上,注重撷取历史人物,历史大事,风土人文等。精心策划、创作、出版乡土文化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再次,要注重教材的娱乐性,突出民族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积累丰富文化的同时,体验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怀。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乡土文化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付诸行动。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民族地区和中小学将一部分民俗艺术引入学校课堂。如我县富岙乡培头民族小学,增设“畲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课程。
3、成立民族文化教育机构,培养乡土文化教师。面对现代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竞争,乡土文化处于劣势的局面暂时无法回避。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培养民间文化传人,使得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民间自生自灭。为了不让教育与民间文化保护、传承脱节,我们不能仅限于静态保存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动态推进发展。当前,应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使民间艺术生根发芽的有效载体和渠道,要把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内涵纳入各个教育领域,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种民间文化内核及传承基因。我们可先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中引入乡土文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学校文化教育方式,有效的缓解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乡土文化认知严重欠缺的现状。
然而,现阶段,我们的教师在乡土文化课程的素质建设上尚且处于“以己昏昏,使人昏昏”的状态,更何况学生们的受教育程度。因此,以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凭借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开办“民族特长班”,增设“民族文化教研室”等(可以指定某一学校、某一班来传承某一艺术形式),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乡土文化的教育、教学,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乡土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只有积极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文化理论与文史专业能力、以“教育青少年认识、抢救、保护乡土文化”为己任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和增强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水准,才能真正深化“乡土文化”这门学科。
三、弘扬乡土文化特色,丰富艺术课堂
经调查结果显示,对乡土文化接触较少的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预期大多较低。只有让学生多接触乡土文化,才有让学生看好保护、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的前景。笔者认为,首先要开设多种课堂教育,把与本土有关的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等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俗、民情教育。抓好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课堂教育工作。推出一批健康向上的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等作品,定期举办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活动。其次,要重点抓好乡土文化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的宣传,并辐射到乡土文化宣传的方方面面。宣传中,一方面要避免零碎性、片面性、猎奇性,力求对乡土文化的整体性、系列性进行介绍;另一方面,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力求深入民族的文化心态、生存方式和历史影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并进一步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乃至整个生命中去……通过开办有乡土文化知识的技能课、选修课,或在已有课程中增加本土文化知识,如在历史、地理、劳动、美术中增加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乡土文化内容,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艺术课堂。
只有在学校课堂中为乡土文化开辟一定的空间,用乡土文化的精髓滋养、丰富、激励中小学生,他们才能体会“母体文化”鲜活而迷人的生命力,不忘“祖宗”文化。假以时日,保护乡土文化也就成为我们社会未来公民的自觉行动,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也必将以各自的方式努力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成为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崇高事业的中流砥柱。
毛水英,教师,现居浙江文成。罗静荣,供职于浙江文成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