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鲁迅作品中的老师形象
作者:李 燕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对老师的描写是这样的:“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本城中极为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这里,先生“和蔼”地答礼,可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作者对先生的“恭敬”是出自于对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人品的敬畏。作者寥寥几笔便把一个威严又和蔼可亲、令人敬佩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勾画出来。
但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我们从这位私塾老先生的身上也可看到封建教育深深的烙印:要学生行跪礼、备着戒尺、罚跪的规则,当鲁迅问“怪哉”虫是怎么回事时,他“很不高兴,面上还有怒色”,他一味要求学生按封建教条读死书,死读书,读他指定的书,对于书外的问题不予回答。不过,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不轻易体罚学生,说明他对“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方式还是持保留态度。对于学生溜到后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允许,而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教育管理方面是严而有“度”。怪不得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但这并没有给鲁迅带来半点恶感,更没有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先生还有刻板、迂腐的一面,这除了表现在向学生灌输封建教育思想,要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外,还体现在作者对他与学生一起朗读时的迂腐神态的直接描绘:“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短短几句,写出了老先生的迂腐,但透过先生这略带迂腐的神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些许的幽默。总之,作者对三味书屋的老师的描写是很有分寸的,无论是整体的描绘,还是局部的言行动作描写,始终扣住“方正、质朴、博学”几个字,作者既肯定他的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人品,同时也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批评了他的刻板、迂腐。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描写藤野先生,先从正面入手,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然后通过熟悉掌故的“留级学生”侧面介绍,他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这样,作者用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写法,描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不讲究衣着打扮,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学者形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藤野先生对来自异域弱国的鲁迅,能抛开民族偏见,给予了格外的关怀和精心培育。他主动为鲁迅添改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改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还为鲁迅改正解剖图,循循善诱地说:“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解剖实习开始时,“因为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的”,藤野先生很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直到看见鲁迅“没有这回事”时,才“总算放心了”。这些具体事例,不但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也体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怀,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人格的伟大。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帮助,还体现在部分日本“爱国青年”蓄意制造的“匿名信”事件上,当鲁迅把这事告知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便和几个与鲁迅熟悉的学生一起去诂责学生干事,终使流言消灭。在这里,作者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理严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扶助弱国弱民的正直无私的伟大人格。正是由于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正直无私的关怀,使得一别二十多年后鲁迅“总还时时记起他”,并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这种出自内心的崇敬和感激,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鲁迅这种崇敬和感激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烈,以至“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是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的精神,激励着鲁迅勇敢地战斗了一生。至此,作者把一个具有高尚人格,令作者至死难忘的学者、恩师形象充分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李燕,教师,现居广东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