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安塞腰鼓》三美
作者:李方模
一、昂扬的主题美
文章主题充满了昂扬的激情。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激情赞美,来表现对黄土高原及生命的赞美,来表现对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赞美。全文语词激昂,鼓舞人心。“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大量使用感叹句,自始至终饱含激情,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二、清晰的结构美
全文结构清晰。文章以“静”开头(第1-4段),又以“静”结尾(第28-30段),中间则是具体的写“动”(第5-27段)。主体部分的写“动”,也是比较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第5-7段总写安塞腰鼓的激昂,第8-24段分写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第8-13段)、雄壮的鼓声(第14-17段)、激情的后生(第18-22段)和美丽的舞姿(第23-24段),第25-27段再总写对安塞腰鼓的激情赞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分写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激情的后生和美丽的舞姿时,为了使行文清晰,作者使用了小结式的标志性语言:“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于文章的第13、17、22和24段中,既起到了小结强调的作用,更收到了行文清晰之功效。这种运用相同语言或句式区分文章结构的写法,是很值得中学生学习的。
三、华丽的语言美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这篇文章之所以能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是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吸引了读者。正因如此,编者在设计课后习题时,也是紧紧围绕文章语言特色出题。学习本文,其优美的语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那么,本文的语言美在什么地方呢?
1、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是本文语言学习的重点。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气势,加深感情。本文大量使用排比,有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在第13、17、22和24段中的多次出现,强调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又如“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中“隆隆”一词的多次重复,也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比喻,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形象生动地表现所要描述的对象。如“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柔媚的特征,烘托出黄土高原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
2、短句的大量运用。文章为了表现铿锵昂扬的激情,大量使用短句,即使是长句,也分解成若干个短句。有的由词语组合成短句,由短句组合成段落,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还有大量的短句独立成段,或给人以突兀之感,或达到强调效果,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但是”“看——”“好一个安塞腰鼓”等。短句的大量使用,有力地表现了全文热烈奔放的激情。
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文章开篇写“静”,静得“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对比出安塞腰鼓的“动”,“动”起来是那样的热烈奔放,那样的自由欢畅;结尾再写“静”,“世界出奇的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静得连“渺远的鸡啼”都能听到,写出了“嘎然而止”的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同时,写“渺远的鸡啼”,也是为了反衬安塞腰鼓停下来后的寂静。再如,文章通过新奇的比喻,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并说“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还发出了“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的感慨,通过比较,烘托出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表现出黄土高原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土高原宽厚的胸襟和博大的承载能力。
李方模,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