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研究

作者:胡华青




  常常想到这样一则小幽默: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非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这则幽默初看可笑,细思可悲。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深刻揭示:“中国的一般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一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是好孩子……”按这样的思路及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当然没有“自己的看法”了。
  那么,怎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放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注重学生自主选择
  
  1.内容上的自主选择。例如,让学生只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来品赏和交流。
  这是对词句的选择;让学生只挑最使他感动、体会最深的那点讲析交流,这是对情节的选择;在人物群出现的文章中,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是对人物的选择。
  2.方法上的自主选择。例如,在引导学生初读《春》一文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喜欢用语言谈谈春天特点的,可以讲一讲,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图片或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喜欢画画的,可以画一画春景图;喜欢朗读的,可以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不同学法的学习收获。
  3.伙伴上的自主选择。在学生合作活动中,教师应既有分配指定,也有自主结对,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
  
  二、注重学生自主实践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一位专家在北京讲莎士比亚,上了四节课,共二百分钟,教师讲课总共不到半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学生自主阅读反复回味,效果很好。但有的语文教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不等学生读好就实施教学,结果往往会出现学生读不连贯、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情况。没有充分地阅读文本就实施教学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是无视学生存在,是“一言堂”,学生根本无法参与、体验,更没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体验,所以阅读时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不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凸显学生个性。
  1.情读文本,读出个性。有些教师常常只要求学生放声齐读课文,且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生气。其实,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教师应充分尊重。朗读要求有感情,但何谓有感情,好像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自己去找感觉。只要是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读起来就觉得舒服,觉得美。如郑振铎的《海燕》的最后一句:“乡愁啊,如轻烟似的乡愁啊!”有的学生用惆怅的语气读,有的用忧伤的语气读,有的带着淡淡的无奈,有的含着深深的思念,其实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感情。
  2.发表见解,议出个性。很多问题都不只一种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学完《我的老师》一课后,我问学生:“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有的认为是她伟大的爱心,有的认为是她的智慧,还有的认为是她的耐心、教学方法等等,各抒己见,且有理有据。
  
  (三)倡导学生积极的自主评价。我在执教余光中的《乡愁》时,一学生很认真地朗读了最后一节,把“这头”、“那头”读得较重。“你有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先权,先请你自己评价吧!”我这样引导。于是他开始评价:“我读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还加重了语气。”“你体会得真好,不过,有时轻读也能突出感情,不信,你试试。”学生开始试读,我请他自己体会,他感到拉长并且轻读更能体现距离之遥、思念之切。这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当自己的评委,教师仅在引导,师生间作平等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而评价的功能显然不是定性。
  个性化阅读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放飞心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胡华青,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