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作文创新的两种途径
作者:姚爱民
一、转换写作视角
转换审视生活现象的视角,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才能从新的侧面、关系切入,找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获得对事物独到的见解,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从狭义走向广义。
l、拓宽写作视野。《我的老师》,通过查阅字词典,进行讨论,我们就会明白,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范围广至家人、邻居、同学、陌生人,甚至一棵小草,一群蚂蚁……《难忘的朋友》,审题时,通常对“朋友”的理解都限定在“人”中间,这就很难写出新意。如果摆脱这种定势思考,从“物”上着眼,很容易写出新意。一支笔,一本书,一只小狗,一棵小树,为什么不能成为“难忘的朋友”呢?这是以“物”换“人”的写法,也可以以“人”换“物”,根据一个圆写想象作文,大多习作都会由“物”到“物”,倘若另辟蹊径,由“物”到“人”,展开联想,构思则会不同凡响。
2、人称错位,多角度展示。舒婷《我儿子一家》采用人称错位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呼啸山庄》的作者经过多次尝试,最后决定选用以丁老太太为叙述视角。《喧哗与骚动》,角度变换相当频繁,幅度也比较大;特意强调观察者的主观感受,它是由几个观察者在不同观察点上的内心独白组成,有时作者自己也参加观察。《天云山传奇》,则是通过三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采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去表现罗群其人其事,宋薇用回忆,冯晴岚用写信,周瑜贞用叙述,从不同角度通幽发隐,展示罗群的喜怒哀乐,凸现其精神境界。
3、反其意而行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代文人骚客面对黄昏,往往产生哀戚伤感之情,而茅盾的《黄昏》则跳出窠臼,另辟蹊径,巧用象征,把抒情同黄昏的景物描绘水乳交融相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未来革命的礼赞和坚定的信念。
二、善于奇思异想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中学生,风华正茂,是发散性思维最发达的阶段,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真可以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善于引导学生奇思异想,突破时空的限制,将相类、相异、相反、相隔的事物沟通起来,提炼出新颖、精警的主题,从而积极有效地进行创作,习作的百花园中,定能花满枝头,姹紫嫣红。
1、敢于、善于想象。人参果“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芭蕉扇煽人,人要飘八万四千里,而且可以缩小成一个杏叶儿,能噙在嘴里,如果离开了想象,就不可能有这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形象,所以,要指导学生敢于、善于想象。如由“沙”可做建筑材料,提取宝石,可种植一些农作物……想到沙的形成;由滥伐树木现象严重,绿色植被大量减少……想到沙的危害,沙漠化,沙尘暴等;有的学生能想到“自己”随沙粒在空中飘浮,到世界各地观光,有的赞美“沙”的精神,有的比较乌江的沙、北海的沙、太平洋的沙,根据它们的颜色、质地等进行分析,处处可见创新思维。
2、试写科幻小说。“中国应当提倡科幻小说。”这是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l977年会见邓小平同志时说的第一句话,1983她又说:“科幻小说就是要让人们对将来有准备,科幻小说要想到将来。科幻小说是科学革命时代关于将来的文学,是了不起的,大有前途的文学。”前人是“奔月”,今天就有了“登月”;前人是“千里眼”,今天有了“卫星”转播。所以,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梦幻,发展潜在创造力,显得分外重要。
教师要处处留意,时时引导,使学生在平常习作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聚敛创新方法,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姚爱民,教师,现居广东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