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写余韵

作者:周保中




  诗歌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读的方法:音读意读美读,由外层语意把握到诗歌创造的内在意境的领悟,教学层次井然有序。有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或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还可以用唱的方式来教学:诗歌是抒发情致的,多数有曲。可以古诗古唱,古诗新唱,为诗翻唱,在唱的投入聆听中感受情感,由情入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方式来为自己的课堂服务。高一第一册语文开篇单元为诗歌单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些诗歌在读背悟后还有一种余韵,即写,在写中加深感受,梳理思绪,写出自己独到的体会与见解,对诗篇进行创造性解读。
  如在上郑愁予的《错误》时,赏析完整首诗歌之后,学生知道故事的情节;在一座美丽的江南小城,一个女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执着等待,在等待中美丽的容颜如莲花般盛开又凋零。达达的马蹄破空而来,她奔向窗前,却发现来者不是归人,游子只是过客。情节简单,但由于一系列中国古代意象创造出的意境幽深,学生难于融入。于是在读背赏鉴后,我让学生写:男生从游子角度,女生从思妇角度,描写出这个美丽的错误,着重从神态心理动作背景来表现。通过这种假设联想入境,学生非常踊跃,佳作迭山。示例一(游子):
  
  错 误
  
  三月的江南,是属于烟雨的。我这异乡的过客一路奔波,来到这座静寂的江南小城。虽然已是人困马乏,但却不愿作停留,因为这普通的江南小城中,没有我的归宿。我不属于这里,不属于这里的白墙黑瓦,不属于这里的青石板路,不属于这里寂寞宁静又温暖的空气。
  不知不觉间落下了小小的雨滴。牵着孤马,走在古城狭窄的小巷中。马蹄敲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声音异常清脆。突然,从巷子的另一头传来支呀的开窗声,声音如此急促,展示出开窗人急迫的心情。寻声望去,高墙的窗户后探出一张明媚的笑脸,清丽如盛开在江南的莲。但瞬间之后,笑容凋零,忧伤浮现。随后她关上那扇守侯的窗。我分明看到她在那一刹那间的欣喜,也看到她在另一个瞬间的失望。
  我明白自己又打破了一个等候的梦。对不起,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走过无数座江南的小城,看过无数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无心打破这样的等待,却破碎了无数守候在窗扉后的心。
  我的她也在家乡的窗后守望吗?也经历这样无数的希望与失望吗?何时我才让她的笑颜一直绽放呢?
  李霖祥同学的这篇情景显示被选为全班之最。学生评价是:语言优美,想象细致,心理描写生动,联想深远,意境全出。
  示例二(思妇):
  
  等 待
  
  又是一年春。梳洗罢,又在窗后等待。
  江南已三月,东风似乎还未吹起,眼前也未出现柳絮。我打开天窗却关闭心窗,寂寞着,等待着。我要等着他,回来。眼前是沉寂的,街道是昏暗的。轻声的,我念他的名字,心痛一阵阵袭来。紧闭双眼,紧缩双眉。泪,无声的滴下,在心头涌起回音,在心头荡起涟漪。
  没有,没有脚步声,没有人来的影子。三月了,春天没有来。他,没有回来。只是,你听,有清脆的声音,打破这寂静。是的,是马蹄声。是他吗?他回来了?奔向窗前,我的心随着越来越近的马蹄声跳动着。紧张,欣喜,害怕——但错了,马上的人,不是他。只是一个从这座江南小城路过的异乡人,风尘仆仆。
  天渐渐黑了。我取下发钗,转身,关窗。
  天渐渐亮了。我梳洗罢,守候在窗前。
  刘梦琪同学这篇情景显示被学生评为:人物心情体会真切,语言表现力强。
  示例三(思妇):
  
  三 月
  
  轻依窗前,我沉默着,遥望远方。江南的三月已经到来,那么美丽的风景因为三月的到来而存在,可是我的三月呢,何时才能到来?窗外春色满园,莺啼燕喃,我的心却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毫无生机。带走我心的人儿,你在哪?
  曾在小城外等待,无尽的失望。又在巷口等待,依然没有任何消息。最后,我害怕别人好奇的眼光,便在家门等待。无数次的希望,又无数次的失望。我让自己守在窗后,用心等待。
  窗外马蹄声达达,我喜悦的泪水潸然而下。他?真的是他?我推开尘封已久的门,去迎接我的三月。抬头,却看见在三月的艳阳下一张陌生的脸。我错愕。他微笑。原来,达达的马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站在原地,微笑着泪如雨下。
  裴晶晶同学的这篇情景显示,学生评价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富有激情的语言,但也有学生质疑,是否感情太过。我告诉他们,文本解读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规律。每个人因为性格气质经历不同,对文章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比如李霖祥同学对过客无数次走过江南小城,破碎了无数个等待的梦境,家中的妻也在等待着远游在外的他,便是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独到想象。有了这种属于自己的理解,才使得这篇文章受到联想深远,拓宽诗歌的内涵的赞赏。同学们有所明白。于是纷纷找出这三篇示例的独到之处。有同学认为第一篇还有优点就是江南小城的背景描写很好,对展现《错误》的幽深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同学认为第二篇刘梦琪的题目很有概括性。突出思妇的特征,描写出了一位在漫长的岁月中痴情等待的女子。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巧妙的运用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有的同学认为裴晶晶同学的《三月》想象独到,由诗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联想到思妇可能曾在城门巷口家门口等过,最后才守在窗后用心等候,使文章有一种空间感与层次感。还有就是《三月》的题目很有意思,有象征意义,又使文章形成外界繁华热闹而思妇内心孤寂封闭的对比——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复习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又融自己入境真切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想象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做到了诗歌教学中意境的体会,主旨的把握。又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扩大了诗歌的内涵,品尝到创造的快乐。把握了错误的美是美在形象,女子清丽脱俗如莲般的容颜;美在意境,一系列中国古典意象构成的如梦如画的江南小城;美在情感,思妇痴情专一的等待美丽,被激起的刹那间的情感美丽;美在哲理,人生的错位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遇到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正确的人。
  此举可谓一举三得,写出了《错误》的余韵,余音饶梁,三年不绝。也许,在学生的心中会多年不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丽的错,也许她的错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该有的思念,也许他的错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的年少时的错过之痛……各种不同的错都在郑愁予先生不足一百字的诗中得到共鸣,每个人都写出了用自己经验所理解的那分美丽的错。他们用自己的经验丰富了《错误》的内涵与外延。读者与写者,读者与诗歌在此时合为一个整体。《错误》成为生命的一个印迹。我想,这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境界吧。
  
  周保中,湖北黄石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