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作者:侯艳红




  《论语》带给人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单从教育教学这一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来看,它都足以成为经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他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仍十分科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方针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给予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受教育权。孔子门徒众多,但在他看来,他们只有心性资质上的不同,无论是贵族还是寒士,只要成心求进步,孔子都会尽量予其受教育的机会。而曾接受过孔子教诲指点的人也不仅仅只是他的门徒。《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写到孔子曾接见一个互乡人的事情,据说当时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怪,人们觉得很难同他们讲道理,但孔子却接见了一个互乡人,学生们对此表示不理解,孔子说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为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不保其往”的宽容,显示出了孔子作为师者的胸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由爱出发,孔子对待学生总是尽心尽责。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记录了颜渊的一段话,颜渊深怀感激之情地说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赢得了弟子们的尊重与敬爱,而他的真诚和耐心也促使其弟子们不断自我鞭策,成为驱使弟子们在求学路途中不断奋进的力量。孔子自己也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对于他来说,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他的德行的一部分。
  宋代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熟悉,能够准确的评价他们,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的人德行突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人擅长言辞,如宰我、子贡;有的人擅长政事,如冉有、季路;有的人通晓文献,如子游、子夏;有的人憨直,如高柴;有的人迟钝,如曾参;有的人偏执,如颛孙师;有的人鲁莽,如仲由……孔子善于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他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扬长避短。《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章》写到了孔子与几位弟子的一段对话。子路和冉有分别向孔子提出了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给他俩的答案因人而异。他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公西华对此不理解,孔子便解释说,因为冉有遇事常犹豫退缩,所以要鼓励促进他勇敢地去尝试,而子路一向好勇过人,所以应将他向后拉一拉,令他稳妥行事。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孟懿子孟武伯父子、子游、子夏等人均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对孟懿子说,“孝”就是无违,即不违背礼的规定,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孟武伯却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因为据说孟武伯“善忧父母”。在子游面前孔子强调要对父母敬重,对子夏则强调要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正是由于孔子能针对弟子们的不同禀性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才使得他的众多弟子都能成为当时的杰出人才。
  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孔子的教学还很讲究可接受性原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教学中,他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度的教学内容、方法。子夏和子贡都是在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以后,孔子才说“时可与言《诗》已矣”的。
  孔子很重视德育,收学生,不仅教他们知识,还力争使他们在思想境界上得到提升,所谓既教书又育人。孔子认为,人首先应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了这样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最钟爱的几位弟子都是德行方面较突出的,对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的冉求,他则毫不留情地请“小子鸣鼓而攻之”。
  孔子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到教学中,推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一个人才能的多面化,这些思想和作法对我们今天推行倡导素质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孔子不仅看重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看重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学习能力的掌握。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要有好之乐之的愿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启发性原则,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寻找解难释疑的方法和途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且有新突破。孔子评价一个学生常常要考虑他是否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是否能连类悟新。颜回是孔子最赏识的弟子,孔子曾以为他很愚钝,因为他和颜回在一起时,颜回总是“终日不违”,但当他发现颜回在私下的言谈中却能发挥他的观点时,他十分高兴,认为颜回很优秀。子夏、子贡也曾从他的话中旁悟出别的道理,他也感到很满意。
  除了要求弟子们能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技能外,孔子还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才能。他提出“君子不器”的说法,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才能。
  在《论语》中,还收录了孔子对具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说明。孔子很欣赏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而不改其乐的真心求学者,欣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脚踏实地的求学态度。在方法上,他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强调“温故而知新”,这也是符合教学的巩固性原则的。他还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去质疑思辩,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法经过后人反复的实践,都被证明是很科学有效地。
  正是由于孔子能够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施教,才使得其弟子能各扬所长、各有成就。
  
  参考书目:
  1、《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2、《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
  
  侯艳红,武汉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