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我国娱乐电视节目发展的新思路

作者:朱 青 张 蔚




  一、娱乐节目新的发展趋势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即增加了一大功能——提供娱乐。其实早在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就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他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使人愉快: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如今,电视娱乐节目的出现,正是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而娱乐节目的迅速发展,更是使娱乐节目的作用不仅仅在娱乐阶段。
  第一,娱乐节目的资讯化
  娱乐资讯化的节目融合了新闻性和娱乐性。信息和娱乐并不是水火不相容,随着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信息娱乐化的趋势会越来越鲜明。[1]而且大众文化所擅长的就是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大量制造信息,把引发公众的即时娱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并调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娱乐资讯报道始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中国影视动态》、《娱乐无极限》等综合性的娱乐资讯节目,开始注重商业包装,并以一种栏目化的方式固定播出。
  娱乐资讯节目以新闻报道满足观众对娱乐的兴趣,不仅在新闻内容选取上强调娱乐性,在报道形式上,娱乐资讯节目也强调娱乐性。由于娱乐资讯节目的特殊信息类别,对文化娱乐作品及其活动的展示在节目中占了相当的份额。
  第二,娱乐节目的纪实性
  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真实。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视听元素使其展现的新闻事件具有新闻性。在2004年《梦想剧场—国庆七天乐》这期节目中,电视新闻的纪实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观看整个节目的过程中,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全知全觉的视角,对主人公与群众演员之间“戏剧化”的表现可以说畅怀大笑,满足了自身消遣的娱乐诉求和对明星生活实态的好奇心、窥视欲。对电视观众而言,在富有纪实元素的娱乐节目中享受愉悦,无疑会得到双重娱乐快感。
  第三,娱乐节目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纪录和传播手段,不仅具有实效迅速、真实可信的特点,更有形象生动、现场感强的优势。[2]以前的娱乐节目不仅拍摄场景主要在演播室内,而且也很少运用多机位同时拍摄的方法。电视传媒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现场感和参与感的实现。所谓“现场感”即亲临其境的感受与感觉;所谓“参与感”即参与其中的感受与感觉。“现场感”和“参与感”往往纠结在一起。[3]在“砸蛋”环节,电视机前场外观众在观看节目,可以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达成娱乐现场内与场外、屏幕内与屏幕外的有效互动。当然,无论是在演播室内还是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娱乐节目都应该借鉴电视新闻事件报道的现场元素和技术手段,增强自身的表现力,为娱乐节目增添更多的活性元素。
  
  二、新的娱乐节目理念将更加完善
  
  1、全程娱乐理念
  从全世界的娱乐业态分析,全程娱乐是所有娱乐业态的发展趋势,电视娱乐节目也不例外。从我们进入一个以娱乐为主体的经营场所的那一刻开始,到我们离开这个经营场所的所有时间里,经营者会让所有的消费者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娱乐”,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感受到“娱乐”,每一个空间里都能感受到娱乐,娱乐精确到分分秒秒。从电视节目的角度分析,全程娱乐的节目理念在我们国内电视节目里几乎感受不到。全程娱乐就是要让观众从节目的开始到节目的结束,全程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非常明显的娱乐气息,并且尽可能从分秒的时间概念里去设计娱乐节目的组成要素。娱乐节目的分秒化和倒计时在节目发展理念上绝不亚于新闻节目的整点播报和现场直播。
  2、共享娱乐理念
  娱乐不是个体的愉悦反应,应该是群体的愉悦反应。共享娱乐是在全程娱乐的理论基础上,横向纵向拓展娱乐的新要素。共享娱乐是娱乐业态的主流,是娱乐业态的发展趋势,娱乐只有到共享的境界才可能触及到娱乐的本质。从传统的综艺节目分析,我们的很多节目理念都没有共享娱乐的新概念。我们以前的很多综艺节目,都明显感觉到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显得很滞后,总觉得娱乐的感觉就是慢了半拍。这样慢半拍的娱乐感觉不仅让娱乐的感觉在淡化,而且几乎感受不到瞬间独享的共享娱乐。国外那些制作精良的娱乐节目,感觉观众的笑声、叫声、兴奋感都和节目的高潮在同一时间出现,我们的娱乐节目也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3、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泛娱乐化理念
  泛娱乐化是全世界流行的娱乐潮流。无论在哪种娱乐业态,都不可能以某个人的娱乐作为中心点来使娱乐最大化。泛娱乐化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小的空间内无限制让参于娱乐的主体都是中心点,都是娱乐的辐射点。从传统的综艺节目可以看出,我们的综艺节目娱乐气息不浓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综艺节目主持人中心化这个落后的理念。主持人中心化和主持人串联节目的功能,这两种节目理念在我们这个娱乐时代是非常落伍的。泛娱乐化就是要打破主持人中心化和串联节目的功能属性,改变主持人是中心的观念,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打闹在一起”,从时间和空间上制造并延长娱乐的全新感觉。优秀的娱乐节目,全部都是在尝试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泛娱乐化:我们可以看到不是主持人一个人呆呆地说,在身旁还有不少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在说,并且主持人绝对不是娱乐的总发动机,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娱乐的发动机。
  
  三、新的生存策略
  
  首先,创作给人启迪的“大”娱乐节目。
  人们往往狭义地理解“娱乐”二字,总是把它简单地与歌星、影星联系起来。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使人快乐;快乐有趣的活动。早有艺术产生于娱乐活动一说。就算是比较严肃的节目,它能让你懂得人生哲理,为你点亮心中明灯,使你豁然开朗,难道你能不高兴吗?我所理解的“大”娱乐节目,就是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日本的电视娱乐节目得到了我国传媒界学者的高度肯定,由中国人民大学郑超然、程曼丽和王泰玄教授撰写的《外国新闻传播史》:“日本的娱乐节目题材(也是)尽力避免庸俗化,(因此)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定义一下娱乐节目,使我们的娱乐节目更有可品味性,更有嚼头?诚然,能让人在娱乐中学到东西,才能成为一台真正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娱乐节目。
  其次,改进受众率调查方法,对目标观众进行准确定位。
  确定目标受众不是从业者的特殊趣味决定的,而是建立在对受众市场细致和科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舍不得把投资用于观众调查是一种缺乏远见卓识的短视行为。电视台应通过了解男性、女性、儿童、青少年、老年等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不同反映,比较分析节目的专攻方向,形成娱乐节目的“主体观众群”。在广播电视受众调查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关于电视观众收视情况的调查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由事后调查变成前瞻性的预测节目收视率,二是由调查收视行为变为调查收视动机。而国内相关机构对收视率的调查多半还停留在收视行为的调查,反映不出观众的收视动机和欣赏状态等与收视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这种调查得到的收视率其商业价值的可信度不大。
  最后,发展与第四媒体的竞争合作。
  因特网的兴起既给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突,又为广播电视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机构纷纷上网,显示出两者结合传播的新态势。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进入,使电视节目的销售方式逐渐由间接(通过广告)转为直接,优质的电视节目可通过电脑电视的直接计费收看获取其应有的回报。目前,已有的娱乐节目采取网上形式,观众可以网上提出话题建议,可以网上报名,也可以在电子论坛中进行讨论。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建立娱乐节目的新形态是新时期媒介人员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 张小争 郑旭 何佳 编著 华夏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2]《电视节目纵横谈》 魏素清 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3]《电视节目策划技巧》 张联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7月出版。
  
  朱青,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编导。张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节目的传播与策划、公共关系研究、广告与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