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高校普通话测试与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高 翔




  一
  
  目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校大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具体测试过程中,笔者发现从对普通话测试的管理到学生的应试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培训、测试过程中进一步探索提高,以促进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高校普通话测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全面系统地在高校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时间不长,有些高校在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高校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大多不是专职人员,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一些测试员可能是其它专业的教师,平时真正接触语言教学、研究较少。另外,一些教师只在其领域钻研,知识结构很不均衡,在具体的测试过程中会由于辛苦劳累等原因造成听、辨音的能力的差异,容易造成评分上的误差。另外,在具体的评分标准的掌握上,由于每个人理解的不同,有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二)应试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测试中,应试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涉及多种方言,一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特别是在测试“说话项”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一是言语虽然流畅,但口语化程度差,有背稿之嫌;二是在读单音节字时,有一些字不认识,还有一些上声不到位;三是“说话项”测试中,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中心、组织词句而顾此失彼、辞不达意,出现声调不准、前后鼻音不分及音变等问题。“说话项”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依托的情况下语音、语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及自然流畅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二
  
  加强对普通话测试工作的管理对于普通话测试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形成有序的组织系统。从目前高校的行政体制来看,从学校领导到教务处再到各院系应该明确分工,以教务处为中心积极配合,责任到人,形成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学校可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直接对教务处负责,负责具体的日常性事务及整个测试工作,在遇到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动员各系教学主任、各院教学院长予以配合。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是具体的办事机构,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条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诸如通知下发、组织报名、考场安排、测试人员选定、组织服务人员、办证工作等。各院系的教务秘书要积极配合。近来由于招生人数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此相联系的学校教育资源又难以在短期内增长,测试人员、测试场地(考场)、服务人员的安排一时难以跟上。这给普通话测试带来很大的工作量。怎样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教育资源短缺、受测试学生人数增加的实际,必须从长计议,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测试,以缓解目前教育资源短缺的形势,在这里,测试计划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
  (二)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普通话测试工作管理的民主。建立监督机制是提高普通话测试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定期召开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获取各方面的信息,邀请各院系的教师、学生代表参加,欢迎他们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二是在每次测试以后及时张榜公布成绩,广泛听取学生和老师的意见。管理工作人员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及时将测试工作的情况向处领导、校领导们汇报,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接受领导监督。
  (三)及时总结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得失。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总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统计每次普通话测试中被测学生数、合格率,这项工作在于总结每次测试在整个学期中所占的份额,同时反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如果某次测试在每学期中所占的比例过小,则应加大工作力度,调整测试次数,加大每次测试的工作量,以期能保证整体工作的完成,如果学生达标率过低,则应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及有关领导,加大学生普通话培训的力度和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过关率;二是进行每次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每次总结工作的重要方面,不计算成本与效率就难以进行总体预算,学校资源的耗费、人力的支出等都应有详细的统计,如支出过大,则应该调整工作思路,保证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普通话测试工作的进行;三是总结成绩,找出存在问题。高校普通话测试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具体实施。需要我们的管理人员针对高校实际,遵循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摸索独特的管理思路。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标准参照性测试。针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保证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质量,真正使这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朗读技能训练。普通话培训课是教好学好普通话的主要课程,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有些学生平时能说会道,但在正式场合和课堂讨论时却“三缄其口”,一旦被迫上阵,更是语无伦次,说不了几句就“卡壳”,很难连贯、完整、持久地发言。其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不足、朗读不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等方面限制,往往存在重分析理解、轻朗读背诵的现象。常言道:“数学要算,语文要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普通话培训的教程》上的朗读作品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语言是标准、规范的精华语言,口语应该从书面语中汲取营养。朗读正是学习书面语,使之与口语沟通起来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课堂上要挤出时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语音强化训练。在掌握基本的发音原理、声调调形特点的基础上,要经常练习记住常用字的读音,并借助形声字声旁类推记住其他字的读音。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一些极易读错的词句,进行示范训练,提高听辨能力和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
  1.声母。
  (1)分清舌尖前音z c s 、舌尖后音zh ch sh r和舌面音j q x。
  (2)分清鼻音n和边音l。
  2.韵母。
  我国南方不少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常犯的毛病之一是前后鼻音分不清,尤其是in和ing。比如粤语有与普通话in相同的韵母[in],没有ing这个韵母,粤语韵母[in]与普通话韵母ing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讲粤语的人常把读ing字误读为in。培训时教师除了要进行发音示范之外还可以把一些常用的韵母是ing的字列出来练习和帮助记忆,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联系,区分前后鼻音。
  3.声调。
  声调的重点是上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上声与普通话测试中对上声字的读音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特别强调上声是降升调,调值是214。除了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的后一个字和朗读作品时句末的上声字,都要注意读够调值。声调方面的难点在于普通话有四个声调,有些方言有多个声调,有些字的声调和普通话是不对应的。
  4.语流音变。
  人们读书说话要连续发出许多音节,在这个过程中,音节与音节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它包括轻声,变调,儿化等。普通话水平测试除单音节字以外,其他各项都含有音变的要求。
  
  高翔,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