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兴趣与兴趣激发
作者:陈彩英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和有无,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掌握、巩固知识的程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精神振作,感情激奋,积极思考,在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里就能全神贯注,耳听,脑想,口说,手写,在课外无限的宽阔天地里就能广泛涉猎,赏析咀嚼,推敲积累,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许多语文学得好的同学都热爱读书,他们大都喜欢看些有关名人的轶事、传记、科普杂志、侦探小说等趣味性较浓的读物,想通过阅读使自己多知一点,视野开阔一些,有些地方看不懂,也会囫囵吞枣地看下去。这些同学都希望能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只要老师不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起来。
其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除了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方法灵活新颖外,教师的语言艺术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语言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委婉动听的叙述,鞭辟入里的议论,条理清晰的说明,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渊博的知识,生动形象的讲解,会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敬佩,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需求,进而变成实际行动——热爱语文,并在课余时间自觉地进行各种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语言,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乃至终身受益。
其三,教师本人各方面的修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或崇拜的老师,让学生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是其外部形态的表体,而是一个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综合,这几方面,学生更看重的是前三者而不是后者。
第四,兴趣的激发有时还要依赖成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可以通过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来达到的。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很会利用这一点,他不会去训斥学生,更不会去讽刺挖苦学生,他善于利用一次课堂提问,一次作文讲评或是一次语重心长的倾谈,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和独到。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自我价值的发现。须知一次小小的表扬或勉励,在学生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灵里不啻是一次地震——震掉的是自卑和畏难,激起的是自信和自强。
最后,还可尝试通过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语文课何尝不是如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恰是最有力的证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教学只会将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本身是趣味无穷的,如果老师再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岂不相得益彰?
爱因斯坦说得好:“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教师善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把课堂学习当成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难得的精神享受,“艰苦的任务”就会变成“宝贵的礼物”了。
陈彩英,教师,现居广东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