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3期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作者:卫三强 李智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什么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日”这个词上。如果把“白日”理解为黄昏的太阳,那就可以理解为,依山而尽的大且圆的太阳,在暮霭的衬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紧贴山边,徐徐而下,仿佛对大地充满了依恋。它射出万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壮丽的。但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笔者认为,“白日”,写的是中午时候的太阳。因为那个时候的太阳,从颜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们感觉离我们最远的时候,也是最高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写太阳的高,但就是这样高的太阳慢慢地依傍着中条山消失尽了。这一者用太阳的高来衬托山的高,二者也写出了一个太阳动态的移动的过程。作者在思考?但继而进入诗人眼里的是“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它浩浩荡荡,滔滔滚滚。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语,黄河此刻奔流在鹳雀楼下,距离大海还有数千里之遥,但它肯定会日夜不息,跨山越水,传涧飞壑,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归宿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一句,是写黄河的水流之长,也同时写出了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应该说,这两句诗,都从大处着笔,上句用观到的实景,写山之高,意在表达空间的纵向概念,下句用想象之黄河,写水流的长,意在确立空间的横向的概念,两句共同形成一个阔大的空间观念,这样就为下文的说理创造了条件。这是其一。其二,在对太阳的高、山的高、黄河的水流之长的描写中,张扬着一种大气,一种壮阔、奔放的气势,反映了一种包容一切的开放的盛唐气象。论景象,此两句实不逊色谢眺的“大江流日夜”、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所咏写的“千古壮观”之景。而它表现的确是更集中,更纯净,在壮丽中还含有秀美。同时,从形象看,太阳之高、黄河之长、高山之峻,相互映衬;从色彩上看,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缤纷绚烂。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表现力,确实令人惊叹。
  有了前两句诗的铺垫,作者面对高耸入云的中条山,想象着日夜不息黄河水,这样高远开阔的境界,怎不使诗人思绪万千?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思绪,作者对如此美好的景象,自然是恋恋不舍,流连忘返,这样,就自然地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催人奋发、富有哲理的诗句。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也表达了诗人气吞环宇的胸怀。
  诗这样写,既见转折之妙,也具有含蓄之功。首两句,平平写来,都是写景;后两句,陡起波澜,畅叙感慨。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隐藏了深刻的蕴意。实虚相谐,意与境浑。
  读罢此诗,短短二十个字,却使我们不仅得到艺术享受,且使我们受到哲理的熏陶、精神的鼓舞,这大概就是这首小诗成为艺术精品的原因吧。
  
  卫三强,李智芳,教师,现居河北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