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简论

作者:刘 苹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胜极一时的“新月派”的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感情真挚充沛,意境悠远深邃,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闻一多曾说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具有常人难以捕捉的水的特质,以及那种顾盼流转之美,缠绵婉约之美。
  
  一、性灵所至,动态之美。
  
  “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那种风拂过的留痕,云过处的影子,雪花飘落的身姿,少女一低头的温柔,都被他那么轻柔、机智、巧妙地携取了去,丝毫不留笔墨的痕影,又那么的在你我的心头,如同水中之菊舒展着身姿、漫溢着芬芳。
  《沙扬娜拉》是徐志摩最短的一首诗,我认为也是最美的一首。在这首诗中,他抓住了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么一个瞬间的动态加以描绘,可谓独具慧眼。少女的温柔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刻画,如写少女的微笑,少女的眼睛……而徐志摩却抓住少女“一低头”这么一个瞬间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却最能传达出少女婀娜多姿之美。他既不写“低着头”的少女,也不写“抬着头”的少女,而是通过展示少女“抬头—低头—抬头”这一瞬间的动态过程,这么一个连照相机都难以抓拍的镜头来展现少女的本质,少女最美的情态。最迅忽的一刹那永远留在了读者的视觉和想象当中。这种美的滋味是什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袅袅娜娜的身姿,温温润润的肌肤,粉粉红红的面庞,羞羞涩涩的朱唇,飘飘荡荡的裙袂,温柔缠绵的感觉,一切尽在你的脑海中铺将开来,不是这“一低头”,少女的娇羞之态,心头的万种柔情,又怎有个流泻之处,又怎能打动人心呢?
  
  二、缘情而作,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品评诗词历来讲究“诗情画意”,既需发乎内心的真实性情,又需绘景似画的生动物境。这种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情物相统一、相交融的情景,便是艺术上所追求的“意境”。而诗人大都善于在诗中创造一种意境来形象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创造“可闻不可见,可睹不可取”的艺术境界。徐志摩即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意象新奇,意境深远。
  论及志摩的诗,恐怕不能不提到他的《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最具影响力,也是一直被久诵不衰的名篇佳作。整首诗通过对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金柳”“青荇”这两节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暗示了对旧情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情的自然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情意相融。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清泉潭底的浮躁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如梦如幻如真,仿佛是当年快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分明又在眼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如果没有意境的创造,就不会有这种物我相融的境界,不会传达出那种怅惘落寞的情怀和忧郁难言的苦闷,更不会给读者留下飘逸潇洒的印象和深沉抑郁的感怀了。
  
  三、音节匀整,旋律优美。
  
  作为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徐志摩也特别注重诗的音乐性。他曾说“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他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和流动”。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往往以诗的音乐性因素来表现情绪,利用白话本身所蕴含的音乐性的巧妙组合,产生出节奏感和旋律美。
  在《海韵》中,诗人以诗的韵律来表现海的韵律,每个诗行的字数在变动,音节不同,舒缓急促却相同,显示出海浪冲击沙滩的节奏。
  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抒写刹那间的灵感;善于创造情景相融、物我相谐的意境,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善于运用语言本身的音乐美,弹奏出和谐的节奏,变化的旋律。这正是徐志摩诗歌传达给我们的难以忘怀的美,也是他的诗具有永久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刘苹,河北唐山师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