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单元整体教学的自主学习导学方案

作者:王登玉




  新课改以来,我们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语文教学的主要园地——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模式是“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感悟、拓展延伸”。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如果在短时间内粗粗读过一遍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只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很难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所以,第二环节的探讨交流不管进行的如火如荼还是冷冷清清,都是一些没有认识深度的问题争夺,这就使“合作交流”苍白无力,流于形式。第三环节的“体会感悟,拓展延伸”便形同虚设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感悟认识的时间和方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交给认识初始的廉价讨论了。这样下去,学生终将难以学会学习,也无法促进自我发展。况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具体问题,如:1.教师不好控制课堂节奏,导致上课进度缓慢;2.教师预设的重点难点常常与学生关注的问题出入很大,争论游离于文本之外,导学难度加大;3.课标规定的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大教学目标常常造成偏废;4.一些浅薄者占居主讲台,使内向深沉者常处于劣势,学生思想陷于浮躁,课堂风气滑坡。那么如何克服上述缺点,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在“过程与方法”中呢?
  我们尝试不再以一篇篇课文来组织教学,不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割裂开来,而是以主题单元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从单元整体着眼,自主感知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中掌握学习内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再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已有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教师在组织单元教学时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能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正是以题材内容为主题编排单元的。下面是我设计的以主题单元为教学整体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学习对象: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中获取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1.熟读课文,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2.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章的特点灵活地掌握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中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看云识天气》要掌握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绿色蝈蝈》不仅从科学观察随笔中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还可以学习用通俗易懂、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月亮上的足迹》学习写纪实报道的写法;《山市》这篇文言文则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
  3.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可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计划前五课时每课时完成一课的基本阅读任务,后五天则重在交流展示,拓展创新。但每项内容和活动的完成时间不可限定在课堂之内,力求实效,重在检查,让每个学生都能出色完成。
  4.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四、过程与方法引导
  (一)“掌握学习”要点:
  1.整理作者及课文知识,设计简表,并填充:
课文名称 作者介绍 课文主要内容
化石吟 张 峰 赞颂了化石,表明自然的神奇
看云识天气   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绿色蝈蝈 法布尔 介绍蝈蝈的特征及习性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记叙人类第一次登月过程
山市 蒲松龄 描绘了海市蜃楼的可异图画

  
  注:关于作者的填充内容应以课本上的介绍为主,著名人物也可参阅其它资料整理。
  2.字、词、句积累及运用:
  a.整理生字并记忆。(应由个人自由整理,以流利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为准,不必统一要求。)
  b.词语解释。(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栏中的词语为重点,也可整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但对课后注释中的专用名词只作了解,就不必抄写了。)
  c.词语运用练习。(可用造句、组成语段、补充句子、选词填空等多种方式达到运用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出题互相考察交流为最好。)
  3.语感训练。(对每一篇课文都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下去,熟读或背诵一些精彩语段。)
  (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索要点:
  1.阅读文本,整理知识信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要求,书面整理、圈点勾画和口头总结灵活运用。)
  2.段落层次划分。(从文章所写对象特征找到划分标准。参考标准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同的表达方式、内容的变化、认识过程的发展、总分式、并列式等。)
  3.重点语句勾画和精彩语段摘抄。(前者是文本要点,可给予引导;后者是个人兴趣和爱好,不必强求统一。)
  4.写作特点概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2选材是否新颖、典型、得当;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首尾是否照应;4表达方式的多样: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5语言特点:朴素与精练,修辞方法,语调风格——幽默、讽刺、沉郁、冷淡悲凉、欢乐喜悦、个性化。)
  5.合作探讨。(包括课后问题和自己整理的问题的小组讨论。)
  (三)活动交流,拓展创新要点:
  1.问题提交。(经小组讨论后提交一些较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并由老师审阅。)
  2.展示与讨论。(展示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在教师或课代表的主持下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拓展性课外活动。(1学生上网查阅“恐龙”、“古生物”化石的有关资料,教师也可向学生介绍此类知识。2练习看云识天气,预报天气情况,并说明根据。每小组主持一天。3搜集民间关于天气的谚语,并记录交流。4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解释“山市”或“海市蜃楼”的科学原理。)
  说明:以上活动可不占课时,将134项活动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学习专栏”里,也可积累在本子上在课堂中口头展示;2项活动每天应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以激励信心。
  4.综合性语文活动。(1探索月球奥秘擂台赛;2月亮文化知识交流会;3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进行知识接龙。)
  说明:12项活动各用一课时,形式与电视上的知识竞赛相同,准备工作可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开始;3项活动可在本单元学习的第六天开始,每天安排4——6人,人人参与,意义在交流提高上。
  5.写作活动。(1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古生物的短文;2描写虫鸣鸟啼;3想象杨利伟在太空看到的地球;4假如你是中国第十代宇航员,在宇宙中远航,看到了一颗陌生而美丽的星球……,请想象;5围绕月球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6写下你参加“月亮”活动的心得。)
  说明:12题必做,34中选一题。在学习该课的当天即完成。由小组评优,教师打分。56题中选一题,在单元学习的最后一天完成。由教师批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起组织、方向引导、方法指导、个别辅导、评价并记录学生成长档案的作用。该方案计划用时两周,占用课时十节,如果时间不够,可适当顺延。
  
  王登玉,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