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4期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创新

作者:李昌云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创新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称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从各种材料中摄取创造性成分,获得从事创造活动的养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过多强调读懂材料的字、词、句、段,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答案唯一的、呆板的程式化教学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现代语文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培养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最新的阅读理论研究表明:在整体阅读中融合,于辨别比较中理解,可以激活思维,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整体性思考的基础上,闪烁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某种新的见解,从而用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这里所提到的“理解和表现”是语文阅读活动的两个重要领域。“理解”主要是指对各种语文材料进行整体阅读,达到正确的领会和掌握;表现主要是指运用领会和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进行表述、表达等活动。既然理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就必然离不开思考活动。如果联系创造思维进行阅读思考,不仅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还有可能在理解的过程中引发出创新思维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用创造性的目光去分析,既不能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是一点点火花,教师都应当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如笔者教《桃花源记》一文时,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人离开桃源时,沿途做好了标记,为什么带人寻找原路时,就迷路了呢?”通过阅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是虚构的,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些理解当然是别无他议的,但是有些学生则认为是桃花源中的人害怕渔人走后不信守诺言,将桃源中情况告诉给朝廷,引起战乱,所以渔人走后桃花源中的人就把渔人做的标记取走了。这两种观点,我都及时给予了鼓励与肯定。事实上,学生的这些理解恰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创造性。
  (二)指导学生在表达上努力,锻炼表达问题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是阅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将阅读成果转化为有声语言,用语言文字去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所进行的讲、说、写等活动即是“表现”。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让他们自己口头解答问题、复述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创造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如学习《提醒幸福》一文后,教师可以巧妙设疑:“人生在世,什么才是幸福?”这样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来。有的学生认为:“人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有的认为“口渴时,有碗水喝,在家中有热菜热饭吃,就是幸福”。有的认为“只有一家人平平安安、家庭和睦、团团圆圆,哪怕是平淡、穷苦的日子,也是甜蜜的,幸福的”。……这些回答,只要不落套,能从新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就应当适时表扬后引导归纳,促使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而对于那些内容丰富、情节复杂的课文,尤其是小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故事梗概。因为在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其思维是多元化的,他们既要考虑内容的表达,还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更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调整说话的内容。这由“无声到有声”的过程转化,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因此,“表述”其实是一种快速创造。
  
  二、关于作文教学的创新
  
  我认为作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创新。在写作中体现为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写他人所未写的东西。罗曼·罗兰说:“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行动。”作文更是如此,惟有创新,其作品才有生命力。刘禹锡诗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说明写诗贵在创新。其实,写任何文章都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求异”、“创新”并非就是反传统。“反传统”是针对“传统”而言的,传统的观点在社会上影响深远,如果一位作者不赞成传统观点,提出新的见解,且有独特之处,可以说是创新。但如果大家都来反传统——尤其是中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观点往往差不多,甚至完全一样,那就不叫“求异”,仍然是“求问”。所以说“求异”、“创新”与反传统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在现今的中考和高考中,作文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作文考试中,哪些不能求异创新,哪些能够求异创新?就是考生们感到迷惑的问题。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观点型的议论文命题作文不能求异。
  在观点型命题作文中,题目是观点型的,就等于给文章的论点及其思想内容定了“格”,如果再去“反”它,会造成文不对题,观点和材料不吻合。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墨者黑”,“坚忍——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等。总之,一般说来,命题是观点型的议论文大多都作了限定,求异创新难度较大,须慎之又慎。
  2、非观点型作文大多能够求异创新。
  非观点型作文(包括命题、材料作文,或先提出某种现象,然后假定几种分歧,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或提出新观点作文,或只点明话题范围等),求异的可能性较大。
  怎样求异创新呢?
  ①材料性议论文。先读材料,认真分析这段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你所分析的中心是否符合传统观点,如果是的,这就是求同。然后换一种角度思考,从反传统角度,发他人所未发的观点,这就是求异创新。
  例:根据下面一则材料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
  材料:一位非洲人雕刻家雕了一樽野象,象的牙长在头顶,显得生气勃勃。可有人批评他,说象的牙不能长那么高。于是,这位雕刻家又雕了一樽,象牙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但后来这樽象没有第一樽象有生气。
  求同分析:这则材料站在传统的角度看,是雕刻家对野象不熟悉,因而雕的象不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熟悉生活,就不能充分表现生活;只有熟悉生活,认识生活,才能充分表现生活,实践才能出真知。
  求异分析:找出传统的观点后,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这位雕刻家未必不熟悉生活,他不仅熟悉生活、熟悉象,而且他还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这样才有真正的生命。他的第一樽雕像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夸张,所以显得生气勃勃,而第二樽雕像仅仅忠于生活,完全是照想式的记录,因而作品没有生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应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有了正确的分析,还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如:……从上则材料中,我们首先承认批评者有他的理由:只有熟悉生活,认识生活,才能表现生活,实践才能出真知。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那位批评者懂不懂艺术?雕刻家也未必不熟悉野象,但他更懂得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才有真正的长久的生命力。题目《生活·艺术·生命力》。
  还应注意一点,无论是反传统,还是求异创新,所提出的新观点仍然要以材料为基础,要能从材料中找得出新观点的依据,且能支持新观点。如上述例子中的新观点就源于第一樽雕像显得生气勃勃,这是支撑新观点的有力骨架,离开了材料,再新的观点也是空中楼阁。
  ②明确规定反传统的文题。这类题目命题者先提出传统观点,然后要求考生从反传统的角度提出看法。那么考生可以在传统观点的前后加上一些词语,如“也谈”、“也说”、“新解”、“未必”、“别议”、“何妨”等,或巧用设问、反问句式等方式来求新。例:
  第一种:从以片概全的角度加入:
  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要看读什么样的书。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空有大志而无行动事不成。
  第二种:从过于武断中反思:
  人往高处走——不妨往低处走走:看看底层生活。
  观物丧志——观物未必丧志:丧此志,长彼志。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夸的王婆瓜更差:敢于推销自己。
  第三种:于陈旧观念中创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也可甜口,忠言也可顺耳:做思想工作时艺术策略的重要性……
  ③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只给考生话题的范围,且文体不限,这就给考生很宽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写最喜欢的文体,求异、创新就自由多了。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的无限的创新天地和空间。在具体的阅读写作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鼓励,正确引导,让他们在阅读和作文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开发自己的语言思维,使带有个性的创新意识思维闪亮登场,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
  
  李昌云,教师,现居云南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