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幽默教学法之我见

作者:曾文波




  央视节目主持人李咏,现在的年青人都喜欢,说他是个睿智的男人。分析原因,就是因为他脑筋转得快,说话幽默风趣,常常妙语连珠,主持的节目轻松愉快。设想,假如将这种幽默的主持风格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必然大增,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学习效果定然不容小觑。笔者近几年致力于这方面地尝试,有一些心得体会,赘述于此,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课前三分钟的幽默
  
  课前三分种演讲是学生锻炼胆量与口才、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一个好平台,一般语文教师都推崇这种做法。笔者尝试过介绍中外文化名人、介绍中外名著、介绍成语典故来源、推荐散文名篇、讲故事等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都不如课前三分钟讲笑话那么理想。笑话,人人爱听,人人爱说。正因为如此,说者用心,听者入迷。一堂课就在学生这开怀一笑中开始,这堂课自然不会枯滞、沉闷。
  这种活动方式激起了同学强烈的兴趣。为了利用好这三分钟,往往提前几天就开始精心准备:搜集素材、酝酿方式……轮到他时,花样翻新。有的不是讲笑话,而是演笑话;不是一个人,而是请朋友帮忙两三人一齐上;有的还准备了奖品发给同学……这样,“课前三分钟”成了学生挥洒激情、张扬个性的舞台。如此,既锻炼了学生个人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增加了同学知识,又拉近了同学距离。所以,“课前三分钟”讲笑话,用时不多,作用却很大。
  有一点需要老师注意,“课前三分钟”所讲笑话应拒绝那些低级庸俗的“荤段子”。应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有教育意义的笑话。学生讲完后,老师还可以稍加评论,比如这个笑话好笑的原因,有什么教育意义,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力求完善……
  另外,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也可适时加入适当的笑话,与所授内容相得益彰,效果很好。
  
  二、课堂上的幽默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在听觉上唤起学生的美感,而幽默的教态,在辅助说话的基础上,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形象的启示和美的感染。幽默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与特点,通过惟妙惟肖地模仿或教师的本色表演,来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印象的一种教学神态与动作。它是朴实的、自然的。
  
  (一)教师的本色表演
  笔者认为,幽默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小品演员或相声演员。不要怀疑自己的威信会因此而打折扣——有谁不喜欢小品演员和相声演员!正是他们的诙谐,为他们赢得了无数热烈的掌声,成就了他们的光辉形象。
  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先让学生轻声朗读邹忌两次“窥镜”的段落,然后自己一边朗读,一边模仿邹忌两次“窥镜”的神情与动作。在朗读“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就与城北徐公美’”这一段时,有意地将“美”字拖长,脸上带着掩抑不住笑容。然后,收起笑,问学生“邹忌这时窥镜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好几个答案:“得意”、“自我欣赏”、“自以为是”、“臭美”……于是板书“自美”。接着,又换一种神情——好像在思考,皱着眉头,“窥镜”,读道:“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这次,不待发问,学生便不约而同地说:“邹忌自惭,邹忌自愧。”于是板书“自愧”。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中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邹忌善于观察、有自知之明的特点,加深了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印象。而老师的表演,就给了学生审美的愉悦。
  如果此法运用得当,说不定你就是小品相声界教书教得最好的,在教师中又是讲相声演小品最好的。
  
  (二)适当引用广告语
  有些广告,大家已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在课堂上适时地用这些广告语,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上课,形容一女子肤色很好。笔者脱口而出:“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结果马上引发了近一半学生接口说:“面色红润万人迷。”另有两位男同学大声说“面若桃花”、“细皮嫩肉”。听此,笔者又随机加了一句:“这位的‘面若桃花’还停留在视觉上,可那位的‘细皮嫩肉’却已上升到——”故意停了下来,现在的高中生,对这个敏感话题焉能不懂。异口同声地接着我的话茬——“已上升到触觉上!”教室里一片沸腾,接着便是一阵“讨伐”那男生的声音。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运用就更深刻了。
  还有一次上课,一学生趴在桌上昏昏欲睡,笔者想把他弄醒,还没走到他桌前,已被“好心”的同学,用一声很响亮的咳嗽惊醒。笔者停了下来,接着一本正经地说:“有时候,咳嗽也是一种教育。”由于与那位“好心”的同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顿时哄堂大笑,随即所有同学都投入到轻松的学习中,当然包括那位“肇事者”。
  
  (三)敢于揭自己的短
  相声演员一般喜欢拿自己和搭档开涮,这样往往能把观众逗乐。有的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愿意这么做。其实这根本不用担心——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的朋友式老师,而不是一本正经的老夫子。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讲到鲁迅先生的取名艺术,如康大叔叫“黑的人”,还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红眼阿义等,都是以他们各自明显的身体特征命名,极有个性。说完后,笔者也让学生以身体特征给笔者起个名字。一阵躁动后,一个个极具个性的名字出炉了,什么“潘长江第二”、“马里亚纳海沟”、“武大郎”……(顺便告诉大家:鄙人海拔163厘米)学生可都被我惯坏了,安起名字来一点都不给面子。一番佯怒后,笔者总结说:“还是‘根号2’最好,1.414米还有那么一点含蓄。”——学生的智慧火花是要靠老师撞击才会产生的。
  
  (四)学生现场表演成语
  很多成语都是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表现时表演者的不到位会造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错误,产生喜剧效果。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想如何表现下列成语:兴高采烈、颐指气使、望穿秋水……有一次一个学生表演“老态龙钟”,那笨拙的表演,竟让同学错误地理解为“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当然这三个成语一看就知道含有戏谑的意思。可正是如此,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就是一种极好地锻炼。这样学习成语,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教学语文必需的手段,通过想象,可以再现语言描写的场景、构想未曾出现的未来,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讲到“东施效颦”的文言典故时,放手让学生去想象,想象西施的美,想象东施的丑。说东施丑时,有学生说腰像水桶、腿像木柱、身子像扇门板,满脸横肉,还有粗胡子、浓眉毛。再让他们去想象让这么一个人去学西施蹙着眉头、捂着肚子那种楚楚动人,看了让人心疼的病态美,会是一个什么效果。通过想象,学生当即露出难受的神色,并且有的同学还做呕吐状。在此基础上再讲下文“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其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就能更深层的理解了,并且这种理解很容易成为轻松的值得永远回味的记忆。
  千万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讲的各点,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切不要泛滥成灾地运用。在“放”的同时,要注意“收”。教师应做到能“放”则“放”,能“收”则“收”,还要做到“放”之能“收”。一堂课不能一味地“放”而“收”不了。——一句话,不能让幽默变了味。
  
  三、写作中的幽默
  
  通过幽默教学法,学生耳濡目染,做其它的事情也都带那么点幽默色彩。写作中,笔者也强调这一点,注意在运用幽默的语言上进行引导。轻松活泼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不难写,但需要作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再加上奇异的构想。比如笔者给学生举例作家何玉兴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脸的诙谐比喻: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要求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活泼、俏皮的语言。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就陆续出现了这样的经典语句:
  读了阿巴公,我直摇头;读了夏洛克,我直叹气;读了波留希金,我直抓心;今天读了葛朗台,我抓着心口边叹气边摇头。
  弟弟不好好学习,迫于爸爸的威压,跟他抛硬币:如果硬币正面朝上,就去滑旱冰;如果反面朝上,就去打篮球;如果是直立的,就去写作业。
  由于学校公厕蹲位太少,而学生又多,于是我们的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问题。
  ……
  这样的文字,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顿感浑身舒畅,不由拍案叫好。这一句句幽默的话,都是文章的亮点,为文章增色不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是的,轻轻松松地就接受了知识,又有哪个会不愿意、会不乐意呢?要做到幽默其实也不难:开朗的性格,宽阔一些的心胸,一点随机应变的能力,反应稍微快点,再加上不怕自己的形象受损的胆量就行。其实,就笔者而言,就是有损所谓的形象,只要想想这样做能培养学生豁达的性格、开阔的胸襟、能接受更多的知识,那又有什么可以在意的呢?
  曾文波,湖南新化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