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语文备考要科学处理八大关系

作者:唐海波




  语文备考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如下八大辨证关系。
  
  一是全面科学复习与片面题海战术。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相联的,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让每项知识发挥最大效能。
  首先我们应将教材上的知识梳理一遍,形成教材知识系统(可分为文言知识与现代文知识;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课文内容、写法与单元知识等),为后期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是按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结合历年对应的高考试题,逐项推进,形成考点知识系统,既要对各考点的定义、出题方式、解题方法、答题步骤、常见失误了如指掌,又要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温故”,总结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做题方法。
  再次是反思做过的试题,精选汇编成《错题集》,形成解题经验系统。“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总结才会将自己的能力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最后是整理《摘抄本》、《剪报本》,弥补未知而又必知的知识,形成课外知识系统。
  高三肯定要做题,但不能只有做题,不能见题就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相反,学生应该走出“题海”,而教师应该走入“题海”。
  
  二是以师为主还是以生为主。
  
  2007年实行新课标的四省市将迎来第一次新高考,其实这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部分题目已鲜明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2005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近几年不断出现的新颖的语言运用题,越来越主观化的现代文阅读题(如2005年的湖南题最后一道阅读题)。
  有人说:“任何课改到了高三都得低头”。此言谬也!“满堂灌”,由老师一人包打天下,越俎代庖的教学,既累跨了老师,又压制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坐等答案的依赖心理。结果是学生看着答案,似乎都会;离开老师,全都不会。
  新课标的许多理念对复习备考也是十分管用的,如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建立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大胆放权,做好该做的事,少讲多练,少给结论多启发,少灌输多讨论,少压制多对话。
  
  三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动机意志等心理情况知之甚少,不愿或不屑花时间主动去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反而认为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教师,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是无心读书,轻则呵斥,重则惩罚。“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缺乏交流的教育,从来都是失败的教育。”新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是动态、不断生成的,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将其作为教学目标。
  我认为,备考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认识它对学习效果的干扰或者促进作用:
  
  1、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充满魅力的体态语、新颖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扬起了学生信心之帆,学生就会勇敢地冲击知识的壁垒。高三考试繁多,失败在所难免。考得不理想,就不要在学生的伤口撒盐了。成功来源于鼓励,鼓励在于细节,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表扬变成教学的武器;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让微笑变成信任的见证;不要吝啬自己的激情,用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四是与教材同行还是丢开教材。
  
  由于高考试题直接出自语文教材的不多,主要有字音、字形、名言名句默写、文学常识4道题,约13分。很多考生认为教材没有价值,眼中只有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和试卷。这种观点十分有害。语文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内蕴十分丰富的宝库,可以说,能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了,参加高考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教材关系密切,许多答案都间接地出自于教材。如文言文,主要是课本知识的迁移。一个考生能将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逐句疏通、做好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活用词、通假字、各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的归纳整理识记工作,高考文言文20分当可全拿。现代文阅读,虽然材料不是直接选自教材,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理解、归纳概括、筛选提取信息、推断、鉴赏评价的能力就是平时上课一再训练的,主观表达题所涉及的鉴赏术语也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如果觉得阅读题不好做,是因为平时的教学指导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的机会太少造成的,而不是教材无用。语言运用题的仿写、扩展、压缩、句式变换、选用、对联等新老题型,教材中都可找到很好的训练材料,不用舍近求远,舍熟就生。占“半壁江山”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语言,从结构到写作技巧,语文教材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可资借鉴的最好范例。
  对教材我们要顶礼膜拜,而不是漠然视之,要为我所用,而不是弃置一旁。复习备考,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料。
  
  五是精选试题与拿到题就是宝。
  
  高三备考,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是做题。做题是高三师生的主要教学活动。题目的质量就成为复习效果的决定因素。有的师生不辨真伪,不懂得选择,拿到题就当成宝贝,逢题必做。高三办公室摆得最多的是成堆不用的试卷,事先不核对、挑选,等到印完后才觉得用处不大,只能积压成堆。有的迷信猜题、押题,千方百计去获取信息题,要求学生反复做,陷入茫茫的题海中不能自拔。常常是“题目做了不少,成绩没进多少;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高多少”。其实最好的复习题就是历年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是命题专家呕心沥血、反复推敲的试题,其科学性、权威性非模拟题可比。加上高考题的答案规范、详细,无论是用来作考点讲解的例题还是学生练习的试题都是最佳选择。
  
  六是日积月累与短期突破。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总称,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其范围包罗万象,其内容浩如烟海。高考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前提的。高考试题的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都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厚积才能薄发。
  所以,从学生进入高中,我们就要为他们谋划高考,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平时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人人编写《好材料摘抄本》、《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本》、《错题本》等课外积累的资料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学生拥有了牢固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语感,掌握了渊博的知识,高考考出惊人的高分也就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如果妄想在高三多做几套题就想有质的腾飞,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所谓“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
  
  七是高考信息与立足考纲、考生。
  
  信息的重要不言而喻,掌握了信息就有了取胜的重要筹码,但真正的高考信息在哪里呢?进入高三,各种备考研讨会、高考信息发布会等大小会议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不知所从,似乎都有用,又似乎都没用。有趣的是各种信息会上,做报告的专家都说:自己所讲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是什么信息。想想也是,高考乃国家级绝密大事,命题人会说出自己要命制的题吗?说出“重要”信息的人能成为下一年的命题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传得沸沸扬扬、吹得神乎其神的信息都是空穴来风,小道消息是也!真正的信息是人人皆有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所教学生的优势、劣势,特别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找出其措辞表述的区别,关注其“微调”的变化,尽快攻克学生的薄弱环节,才是最有效的高考信息,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明智之举。
  
  八是进度与质量。
  
  高三时间异常紧张,要做的题、看的书实在太多太多。有的学校于是拼命赶进度:高二学完高三的教材,进入高三即步入总复习,总复习又分四轮。第六册教材由于第二学期才到,许多学校干脆不订不教。有的学校要求每科每周大考一次,小考二次,将月考改为周考。考试的频率超常,讲评的速度也惊人。似乎师生都在蹩足了劲与时间赛跑,成了当代的“夸父”。结果,由于揠苗助长,忽视了教学规律,由于学生思考探讨的时间太少,由于缺乏针对性,质量并没有随着考试数量的递增而得以提高。所以高三备考,一定要有清醒而明确的质量观、效率观,不要盲目攀比做题的数量,不要自夸“我做了多少套题”,而要反省“我会了多少套题”。
  我们只有科学备考,讲究策略,认清目标,树立质量意识,多自查,对学生多启发少灌输,多鼓励少批评,教学相长,风雨同舟,高三这一年才会无怨无悔,才会写在成功的旗帜上。
  唐海波,广东韶关市铁路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