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作者:杨昌武




  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以人为木,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体现平等、民主思想。
  为此,语文教学不能采用以前的传统方法,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成储藏知识的容器,包办代替学生,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应着力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特长和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空间,使学生轻松、舒畅的学习文化知识,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鉴于此,根据新课标要求,除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外,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采用“六步教学法”。
  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师生交叉读,教师指导读,示范读,学生自己练习读等。
  不过,这几种课文朗读形式,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决定。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类、记叙文最合适。它能巧妙地将师生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读书阶段,不仅是学生欣赏佳作,诱发学生感情阶段,而且也是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奠基阶段。朗读可以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启发思索,联想,而且还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如学生朗读《听潮》。声音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读出了海潮起伏变化的雄壮美,从而感受到作者赞美大海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化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查:学生自查问题,寻求答案,并把寻找到的答案批注在课文上。
  自查的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解词、注音,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在自查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对于自己弄不清的问题,留待下一步到小组讨论阶段进行解决,自查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打破了他们的思维的束缚,使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忙得不亦乐乎。
  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研讨、议论。
  可每四人一组,自由组合,讨论的内容来自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在自查阶段弄不明的问题。他们热烈地进行讨论,相互切磋,各抒己见。遇到棘手问题,便请老师一起参加讨论。教师在每组只作短暂停留,以讨论者的身份出现,决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由于大部分问题是学生自己以及互相讨论解决的,因而会记得更牢。
  补:教师对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的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
  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教师的表态阶段,该肯定的应给予充分肯定,该否定的要毫不留情地给予否定。因为学生经过一番劳动后,总希望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满意的,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如果不满意,就更希望得到老师诚恳的指正。这样可使学生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绩,或证实自己的某方面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发现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问:不是老师问学生,而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每四人一组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提的问题必须来自于课文并且不能与讨论的问题相重复。我们知道,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性思维的闪光。
  解:学生把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拣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讲解,达到授惑解疑之目的。
  这种教学法,笔者认为不但有利于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改变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局面,增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减轻师生负担,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开发和培养。
  杨昌武,贵州凤冈县天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