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

作者:张兰云




  前几年,在一本较著名的高中新教材同步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环而视之,去而顾之。臣愿献一朝之贾。”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题中的要求之一是:请写出两个与伯乐有关的成语。
  这道题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上来,问老师,老师也感困惑。于是查答案,答案是:一顾之荣、冀北空群。但这两个成语很少见,查了好几本词典甚至查了《辞海》,也没有它们的具体解释。(只在《辞海》中查到“空群”一词)
  这样的题不知考查学生的哪些素质?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提出很长时间了,但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该怎么进行,语文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更应重视素质教育。
  首先,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属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范畴。但如果从本质上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至少还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见,语文素质是人的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
  其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
  既然语文和素质教育关系这么密切,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呢?
  毋庸讳言,现阶段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当然原因很多,人文教育的缺失便成为一大罪状。有人说,这是一种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其他人文和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性。这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向,从而导致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同时催发语文教学的僵化和应试训练的泛滥,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走了弯路。
  如果我们把开头的那个有关伯乐的例子换一种方式设问,看效果如何。这则材料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并拟题作文:
  1. 从伯乐“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的角度,拟题为“名人效应”。
  2.从伯乐为利所动,屈身枉驾甘受他人利用的角度,拟题为“伯乐,请你自重”。
  3.从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的角度,拟题为“‘马’好也怕巷子深”。
  4.从人卖骏马竟无人过问的角度,拟题为“从千里马无人问津谈起”。
  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心存爱意、善待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少有工匠的匠气,而充满灵气和生气,课堂上就会有心灵的交融、灿烂的笑脸,便会有情感的陶冶、心智的启迪,便会有瑰丽的想象飞翔,更会有创造的火花闪现。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重陷语文教学的误区,也才能更好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语文的最终目的。也不至于再出现类似文章开头提到的尴尬局面。
  张兰云,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