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系

作者:赵德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如何处理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的关系是阅读教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还给学生主动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不论课上还是课下都必须给学生留下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充分感知作品。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必须有独立感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经常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注与读书笔记相结合;阅读思考与语言表达相结合;总结规律与知识迁移相结合。在此阶段教师不必提出问题,只需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理清思路,理解作品主要内容;整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记下自己对作品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尽量少干预。
  
  二、帮助学生会质疑。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有的学生不敢提问或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应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在学生敢问敢说之后,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会问会说。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文体特点,指出一个方向或范围,提出一些示范性题型,帮助学生寻找切入点,选择提问的方法和角度。特别是要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对作品本身某些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在无疑处生疑,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教师还要设法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有民主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表明见解。这仍然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引导而不误导、启发思考而不代替思考。
  
  三、拓展思维练技能。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必须拓展思维空间。教师应多角度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把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结合起来,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全方面客观评价事物,进而形成对问题的个性理解和独特感受。同时还要使学生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同步进行,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发展;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恰当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能把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独特的评价明确地强调出来;能把自己对作品中“空白”处的创造性解读补充出来;能把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词汇描述出来。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应该始终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与学生、教师关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解决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留给他们自由活动与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训练思维、拓展思维,形成技能,提高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赵德为,河北丰宁县胡麻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