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论徐志摩的诗化人生

作者:向天华




  对于徐志摩,他的诗文和人生态度,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可以说他生前死后都不寂寞。他的诗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倍受冷遇,其中很多篇章因为宣传资产阶级小情调而遭到封杀,为人所不齿;更有甚者,引用毛主席的一段话进行全盘否定的依据:“有写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些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卞之琳发表于《诗刊》后又为四川人民出版社用作《徐志摩诗集》“代序”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里写到:“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直接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然而读到徐志摩的诗歌,我觉得卞之琳的这一评价也有些偏颇的地方。我们都称徐志摩为一个诗人,并且一个思想很复杂但是原因却很简单的诗人,在他拜梁启超为师的前后一段时间,确乎对政治有些兴趣,如他曾在就读的杭州一中的校刊《友声》创刊号上发表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在当时影响不小。读完梁启超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固不独志摩为之低昂慷慨,举凡天下有血性人,无不腾攘激发,有不能自已者矣!”可见当时的徐志摩的确是满腔热情,准备投身实务,他曾立志:“我自己的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美国著名民主政治家、联邦党领袖,曾任财政部长之职)。茅盾有句评价比较中肯“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而又是‘末代’的诗人”。由于出生在商贾之家,从小生活优越,而后又接受英美先进自由的思想的熏陶,使得徐志摩的思想中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思想情绪,当然也有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中国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爱国反封建的一面,也有妥协、退让的一面,这种“两面性”也反映在他思想的其它方面。对于政治,受到剑桥洗礼的徐志摩已经不如先前那么执着了,他最崇拜的英国女作家蔓殊斐尔告诉他:“现在世界上一切政治都是肮脏的。”受此影响,在回国后,时任教育部长的好友蒋梦麟聘他任司长,他拒绝了。
  梁锡华评价徐志摩:“他既非天使,更非上帝,亦非魔鬼,他是一个人!”的确,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血肉丰满,嘻笑怒骂皆可爱的性情中人,诗人蔡其矫说:“诗是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加上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对于徐志摩来说,这一说法尤为深刻,他三十六年的时间,从与诗歌牵手后,诗歌就溶进了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他的人生亦可称作诗化人生。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认识了陈西滢、金岳霖、傅斯年、赵元任、郭虞裳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朋友,通过他们的介绍结识了威尔斯、魏雷,还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肖伯纳以及对他影响深刻的曼殊斐尔,渲染在英国独有的贵族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他个人主义和唯美主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他内心的天平慢慢向文学倾斜了。康桥的学习成为徐志摩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康桥如诗如画的美景开启了他探询自由和美的心智,唤醒了潜藏心底的诗意,与他本身具有的诗人的狂放和浪漫气质不谋而合,他说“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者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关于康桥,徐志摩毫不吝惜的奉献了自己的笔墨,早期有诗歌《康桥再会吧》,后有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此外还有细致浓密的散文作品《我所知道的康桥》,篇篇情真意切,美不胜收。所以有人评说:“知道志摩,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
  那么知道志摩,还不能不知道她的情感经历,他与原配张幼仪、知己林徽因、爱侣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充分展示了他单纯、热情、敢爱敢恨的性格,在那个社会观念的转型期,传统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国人,做中国第一个公开离婚的人在当时引起了喧然大波;并且以有妇之夫的身份追求有夫之妇的陆小曼在当时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如同他给梁启超的信中所写:“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世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在徐志摩的眼中,恋爱自由与人格自由已经联系起来,所以他“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他看来,人的高贵在于懂得爱,在于有自由的意志及人格去追寻爱,如同他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一样,他要毕生去追求那个美、自由的化身,那个“灵魂之伴侣”。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描写爱情的,《雪花的快乐》轻快的调子里呈现出单纯的信仰,一种对爱情憧憬的喜悦,“飞扬,飞扬,飞扬/这场面上有我的方向”,坚定、欢快、自由的信仰在诗人心中涌动。《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里他更是大胆的否定和拒绝黑暗的现实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他诅咒“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决心“逃出牢笼”,要为着“恢复我们的自由”,诗中他大胆的抨击这个“懦怯的世界”,要去寻找那“理想的天庭——恋爱,欢欣,自由”,充分抒发了他诗人的性灵和浪漫激情。《无题》则表现了他在追求过程中的矛盾、迷茫、痛苦而又要坚持“向前冲”的心情,而《我不知道风在往哪个方向吹》则流露着彷徨忧郁的失望心理,《天神似的英雄》刻画了爱人相聚时的欢欣鼓舞。朱自清说:“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胡适评价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撒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徐志摩诗中追求的爱情,更是这种对于单纯信仰,对于理想人生的一种追求。矛盾的徐志摩在追求的道路上前行,他的坚持展现了执着的一面,勾勒出自己的诗化人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那个动荡飘摇的时代,世俗忧烦怎么可能避免,所以这种不现实性又经常出现在诗作中,他无法冲破这层层阻碍,比如《新催妆曲》,揭示了新娘在这场被强迫的婚礼上内心巨大的痛苦,然而他却劝说新娘逆来顺受忘记心上人屈服于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徐志摩是单纯、热情、宽容、活泼的,“志摩对任何人从无疾言厉色。我不曾看见过他和人吵过架,也不曾看见过他和人打过笔墨仗。”郁达夫回忆说,在他的客厅里可以遇到富人和穷人,成年和少年,文人、学者、官吏、美人和失意的同学。对于朋友他通常是有求必应,对于学生,他也是爱护有加。他没有学者身上那股高深谨严的学问,但是他娓娓动人的口才,亲切的态度,已经广博的见闻收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他常把学生引到教室外,草地上谈论人生,讲述诗歌,比如讲述他第一次坐飞机的那种新颖奇妙的感受,这股热力、魅力和活力贯穿在他为人的各方面。他是个大自然的崇拜者,迷恋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一切有生机的景色,他在《自剖》里说:“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雷雨时空的变动,大海中的波涛汹涌,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所以他的诗歌中处处呈现着意境的美,情之所至,发而为诗,便显得格外恬淡,超脱和飘然,像炫金的阳光佛过秋天的原野,迷幻引人遐想,例如《月下雷锋影片》,且不说它梦幻地塑造了“另一个世界”,单就本身所呈现的自然美景就构成了一幅诗的画面:塔影、白云、月彩、波粼,以及其中流动的淡淡的忧郁的情思,让整首诗歌恰似一曲动人感伤的小夜曲,回旋不已。而《石虎胡同七号》,则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一片生活的绿洲,在这个“我们的小园庭”里,有“善笑的藤娘”、“百尺的槐翁”,四个段落是小院的四种场景,清幽的小院庭洋溢着宁静、温馨、和谐的诗趣,可以想见院落的主人必定是一位超然物外,追求宁静、和谐、性灵生活的形象,这也是徐志摩所追求的理想人生。
  “徐志摩为诗,他的潜在读者是生活中的具体人,他的诗是写给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看的。所以他的诗都有献给谁这样一个具体目标。《志摩的诗》是献给爸爸的,《翡冷翠的一夜》是献给陆小曼的,《猛虎集》根据献辞是献给林徽因的。”他的诗歌没有过多的理论和技巧,如同他的人一样不愿收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猛虎集》自序中他坦率地承认自己早期作诗时的情形:“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夜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结,就托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上什么美丑!”然而他的诗歌却因为不做过多的修饰而自然清新,因为有了生活而亲切可人,他的生命因为有了诗歌而光彩熠熠,这组成了他浪漫独特的“诗化人生”。今天读到他的诗歌,想到他的为人,依然会觉得是一份美丽的邂逅,一份难得的际遇。
  向天华,男,四川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