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岳阳楼记》的情感解读
作者:余国宇
一、状物绘景,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岳阳楼记》的第二自然段为我们描写了洞庭湖迷人的景象与浩瀚的气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者在文中又进一步为我们描画了洞庭湖春天里的美丽风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如此美丽的自然美景,再加上“渔歌互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让人要“把酒临风”。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劝勉鼓励,表达了对友人的由衷赞许与期待之情。
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对友人政绩的赞许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紧接着,作者将友人滕子京与一般迁客骚人的行为进行对照和比较,一般的迁客骚人在遭遇打击后,思想消沉,意志衰退,要么归隐山林,要么闲居田园。而一旦受到重用,取得一点点成绩后,便又沾沾自喜。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来源于个人的荣誉得失,可滕子京却超出了这一点。虽然个人遭受迫害,谪贬巴陵,却能做到政绩斐然,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没有把自己的失利和悲伤带给巴陵的老百姓。通过对比分析,让我们感到滕子京的行为的确难能可贵,值得称颂,是古仁人思想品德的具体表现。但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友人政绩的肯定上,而是期待友人更上一层楼,去施展更大的政治抱负,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追求。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重要意图。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可文章所记的并非是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建造结构和修建意义,而是主要赞赏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务,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高尚之处。
三、先忧后乐,阐释了对人生理解的阔大情怀。
范仲淹出身寒微,幼年丧父,同情下层人民,这为后来的“仁人”思想定下了基调。他早年发奋读书,立下宏伟志向。青年出仕,致力于报效朝庭。宋仁宗宣元三年(公元1045年)他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建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他返回朝庭,任参知政事,废旧布新,精选人才,严格执行政令,又主张兴修水利。庆历五年,官场受挫,贬发邓州,以后几经曲折,可范仲淹始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矢志不移,一刻也不停息地去追求个人的人生目标。他为官清廉,寡欲少求;出征边关,屡建奇功;贬职地方,政绩显著。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仕途进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挖掘和探求古仁人之心,力求做到不因客观外界的顺心而高兴,洋洋自喜,也不因为个人的一时失意而精神委靡,一蹶不振。对滕子京的劝勉鼓励恰恰也是作者一生的政治抱负与人生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何等阔大的情怀,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得失。这一超越封建社会士民的忧乐观,表现了跨越时代的政治远见。
总之,《岳阳楼记》是一篇极富情感的古代散文佳作,它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挚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是值得肯定的。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虽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在封建社会,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愿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本人以为,《岳阳楼记》不失为对大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商培养的较好素材之一。
余国宇,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