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7期
现当代文学中的政治倾向问题片论
作者:陈文扬
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中政治倾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文学的教学较早是由朱自清带进大学课堂的,在解放后才作为文学史和作品论大规模进入大学课堂。朱自清在30年代给清华大学的学生讲授新文学,由于教学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教学主要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评析有影响的作家。现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和教学观念却是由解放初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蔡仪、刘绶松等人现代文学史著作奠定的。这些文学史著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观出发,重点强调了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功绩。这些作为高校通行教材的现代文学史在描述文学发展历史,确立重点作家,建立新文学秩序方面在很长时期内成为该学科的立法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史地位也就是由这些文学史著作描述出来的。解放初周扬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想”而对“文化界”的改造,宣讲或暗示了鲁郭茅巴老曹在文化上的作用,王瑶则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用大篇幅文字和不同凡响的叙述将这种思想反映出来。[1]这种文学史的叙述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一直统治了30多年。它是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看作是现代民族理想的建立和新民主义革命文化对旧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讲从政治上和意识形态方面来理解现代文学与旧文学的区别,来确立新文学的秩序的,这又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文学纳入到新民主主义新文学、新文化中,突出强调了新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关系,他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那么现代文学的性质被定义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学”,[3]它的思想渊源于何处就很明显了。对现代文学史的这种描述与界定揭示了现代文学与政治方面的重要内涵,它也是毛泽东的文艺政治标准的重要体现,当然也是当代文学规范的重要内容。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高度强调从这里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但是这种观念的狭隘性与封闭性也使这一学科的发展走到政治的死胡同,窒息了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生机。
1980年代掀起的新一轮的启蒙思潮重新发掘“五四”的启蒙传统,在策略上对此前的“左”的政治作了彻底的全盘的否定,不仅仅表现在回到“五四”,强化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更表现在以新的话语霸权解构政治权力话语,甚至忽视现当代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的存在。在1990年代的重评现代性、重评“五四”的环境下,有必要对文学与政治倾向再度作出合理的研究。重评现代性与重评“五四”不仅要重视现代性的外生性特点,更要重视现代性的中国情境,也就是说我们更要大力研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的关系以及中国现实处境对现代性的借鉴与融合特点。在这一开放视野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政治问题就会在文学中凸显出来,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外部土壤,也是内在的因素。
从1980年代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有意义的清理与发掘,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等理论的基本原则,并在中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奠定了开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方向。将在中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起到重大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起来,抽象出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方向,这对于我们思考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政治倾向有绝对性的指导与启示意义。它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正确的现当代文学观,为解决文学的根本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我们民族现代文化的建立密切关联,是在世界格局下寻求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深刻表现。我们应当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当代政治的辩证关系,从而引申出考察当代文学与研究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正确的政治眼光。尤其对于晚近的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的建设方面,应试破除唯新是务的乐观进化论思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思考其文化传统和发展思路。1990年以来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市场经济的确立、全球化问题的凸显冲击着、影响了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观念。有一种人文精神失落、价值沦丧,解构传统的潮流影响着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学科研究,那么重申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重视文学与中国现实甚至政治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是以政治代替文学,而是遵循现当代文学传统,合理建构学科的反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关系,研究文学中的政治倾向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除了研究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外,更要以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建设科学的学科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理论观点在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科研究中政治倾向的重要表现。
注释:
[1]陈光炜《鲁郭茅巴老曹之说是怎样产生的》南方周末2001年9月27日。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708-709页。
[3]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9-11页。
陈文扬,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