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史苏敏
一、从孔子的一节课看对话教学的本质
对话教学,古亦有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有很好的描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环坐在孔子周围,孔子向学生问志,但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孔子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尽管当时没有“对话教学”一说,但已充分展现了对话教学的本质。
“对话”,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对话在这里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对话,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我们通过《论语》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对话。
“对话”具体到教学实践,指对话教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平等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内容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精神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言说,而是生动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真理的显现。对话教学是一个挑战传统教育的字眼:知识观从“固化独白”走向“关系活态”;课程观从“意义聚合”走向“精神互动”;教学观从“文化传承”走向“文化对话”;师生观从“接受培育”走向“平等交往”。
二、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对话精神的契合
(一)语文教学目标与对话精神契合。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是基于语文实践的素质修养;语文实践能力是独立运用语言文字从事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的能力,绝不是做习题和回答老师提问的能力。素养和能力都是内在于人的,需要自己建构生成的。语文的重要使命是让人获得“符号生命”,走向言语人生。如果能采用孔子的对话型教学,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彼此接纳,平等沟通。那么,既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和老师有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既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高度地统一在对话教学之中。
(二)阅读教学的要求与对话精神契合。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便是阅读教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和被教,灌输和被灌输,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学生置身于文本之外,他们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实际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课文做合理的多元解读。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我们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进行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读。如果我们能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象孔子一样,循循善诱,通过提问、激励和引导,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而不是人云亦云,消极被动。
(三)作文教学的灵魂与对话精神契合。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学了十几年语文,不少同学提到作文仍然头疼,拿到作文题目不知从何处下笔。写出的作文,也常常言不由衷,大话空话司空见惯。作文的实质是“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描述所见所闻所想,表达真情实感,发表独到见解,其核心是一“真”字。但学生的习作因生活体验的差异,往往被教师批评“无意义”、“无价值”、“立意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只有带上面具,虚构生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失去了与心灵对话的习惯和能力。其实,训练学生的作文技巧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学会用心感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属于自己的精彩。让学生去追求一些美好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这些美好要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
三、对话教学的不同情境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确实,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下来,归还学生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其次,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共同建设的对话氛围是实现师生双方共同丰富和提高的前提条件;再次,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语文课堂应有以下几种基本情境:
(一)生本对话的情境。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教师只有创设了多种阅读情境,才能使学生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二)生师对话的情境。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表演者,还是一位学习的伙伴,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生生对话的情境。“对话式”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四)学生自我对话的情境。自我对话即与自己交谈,不断省视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生活、时事,让学生写日记、写随感、写作文,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地与自己的作品对话,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起与人格的塑造。
当然,对话教学暗含着倾听的必然要求,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新的素质要求。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整个课堂也体现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氛围。倾听学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准确地介入对话。
史苏敏,女,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