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祝福》人物语言的意蕴

作者:胡建华




  语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义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书面语有上文下文,口语有前言后语。如果断章取义,就会违情背理。因此,在理解语言的意蕴时,必须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语言,有很多委婉含蓄、寓意深邃,只有正确把握、透彻理解它们的意蕴,才能正确把握、透彻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这可以用瞻前顾后法来探求。
  《祝福》中写祥林嫂在临死前有过三问:一问死人有无灵魂,二问地狱是否存在,三问家人能不能在死后见面。这些很简单的问题,把“我”难住了,“我”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最终回答“说不清”。“我”真的“说不清”吗?当然不是。那么,“我”的回答的意蕴究竟是什么?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我”意识到祥林嫂在临死前有一种“希望”,“我”不忍心让她的希望破灭,于是小心措词,可“我”对祥林嫂希望弄明灵魂、地狱之有无的内蕴一时还把握不住,害怕自己的回答使祥林嫂的希望彻底毁灭,于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最后以“说不清”推诿搪塞。这“说不清”体现了“我”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善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软弱”。
  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家人抢了回去,说“可恶!然而……”;午饭之后,卫婆子来了,鲁四老爷又说“可恶”;听了卫婆子的解释,又说“然而……”这里面的“可恶”、“然而”的意蕴是什么?两个“可恶”、两个“然而”是否分别相同?这也需要瞻前顾后来探求它们的言外之意。第一个“可恶”、“然而”是在得知祥林嫂被家人抢了回去的时候说的,因此,第一个“可恶”是针对祥林嫂家人,是说祥林嫂家人抢了他的劳动力,这种做法“可恶”;“然而”言外之意是这种做法也是应该的,也是情有可原的,表现了他迂腐、陈旧、假道学的思想性格。第二个“可恶”是在卫婆子家人把祥林嫂抢了回去,这种做法“可恶”。第二个“然而”是在听了卫婆子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之后说的,因此是说你卫婆子虽然可以再介绍一个来,但很难找到比祥林嫂更勤劳、更廉价的劳动力了,体现了鲁四老爷剥削的阶级本性。
  作品中提到祥林嫂多次诉说“狼吃阿毛”的惨事:“我真傻,真的……”这表现了祥林嫂在生活的痛苦折磨下,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之后,她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她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对因额上的伤疤而引起的闲人们的“新趣味”,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祥林嫂的“瞥”“瞪”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了她的无言的抗争,虽是消极的,但也只能如此。
  总之,探求《祝福》中人物语言的意蕴,要根据语言环境,瞻前顾后,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祥林嫂、鲁四老爷等人的思想性格,透彻理解《祝福》的主题思想。
  
  胡建华,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