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法
作者:刘智强
1、矛盾质疑法。一些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存在矛盾,或是语句之间“自相矛盾”,或是背离社会实际。恰恰这些矛盾才是作者的用心之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准要害,用心辨析,从而在质疑过程中更确切地把握文章主旨。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自己对百草园的印象时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定,“确凿”则是完全的肯定,这两者岂不是自相矛盾?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精妙。只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联系实际,就不难理解了。“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有一点是无疑的,百草园只有些野草,别无其它。对成人而言只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是儿童的意趣所在,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于矛盾中引发质疑,于质疑中深入探索,这就是矛盾质疑法的价值意义。
2、细节质疑法。文章的细节大都牵连着文章的中心。一些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理解文章都十分重要,哪怕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一个小小的标点,都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细节处的质疑与探究,能起到以小见大、一点带面的意外效果。在学习孙犁的《芦花荡》时,学生对“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光再光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了。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一段中的“奔”和“飘”字提出了质疑。学生认为“奔”与“飘”字调换位置会更加贴切。因为一开始小船出去是空的,“飘”字正好表现小船的轻盈、快捷;而后来小船装满了柴米油盐,负重的小船还要躲过敌人的严密监视,只有“奔”字才能表现当时的紧张、危急的情形。“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质疑法锻炼了学生的缜密思维,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品质。
3、逆向质疑法。逆向质疑法是从课文的结论的反面入手进行质疑的方法。逆向质疑法对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项链》一文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极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资产阶级形象,被人们所批判。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维,打破这种成见呢?可以启发学生反问:路瓦栽夫人仅仅是一个贪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吗?在舞会上丢失项链之后,她十分清楚,凭她的能力偿还是多么艰难。然而她既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选择抵赖,而是耗尽自己的十年青春来还债。在诚信缺失的今天,她可贵的诚信品质不禁令我们震撼,她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自我的顽强意志也十分令人敬服。这一逆向质疑促使我们更深入研读,开拓了思路。当然并非每个结论都适宜从反面发问,必须经过辩证思考来验证,否则就会陷入一味钻牛角尖的死胡同。
4、想象质疑法。想象推动创新,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质疑,有助于开发潜质,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猜想,到了新情节开头,不急于往下读,而是先展开想象:皇帝嗜好衣服到了什么程度?两个骗子怎样行骗?大臣看不见衣服时怎么想?皇帝看到骗局后又有什么表现?……如此层层想象质疑,既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妙,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要尽力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段话无疑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学生自主探索,走出传统观念的“山重水复”,迎来语文教学的“柳暗花明”!
刘智强,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