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应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
作者:陈运顺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言。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其基本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充分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胡礼仁老师上《月迹》时,始终在“读”字上做文章,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感悟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徜徉于品读的海洋。如学生对“浮”、“颤”、“爬”、“失望”等词和对“我突然觉得……按在天空上的印章”,“月亮是每个人的”、“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等句子的品读,细腻深刻,读出了文章的意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使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进而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琅琅的读书声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比较品味,赏析语言。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的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如有的老师上陶渊明的《饮酒》诗时,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与同义词“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悠闲;而“望”字则有意而望。着一“见”字,意境全出,置一“望”字,神气素然。又如一位老师上朱自清的《春》时,将课文末三个总写春天的比喻句顺序调换,让学生品味出原文是从“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的顺序来描写,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体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人的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我们应以语言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并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实施语文教育,陶冶学生人文情怀的能力。语文教师们,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吧!
陈运顺,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