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谈

作者:李 罕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共编选38首古今诗词(《读本》除外),诗词曲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阅读一首首诗词,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你不仅会惊叹它的奇思妙想,而且会感到情趣高雅、赏心悦目。千百年来,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质。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对于培育人文精神、提高语文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但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表明,少有学生喜欢读诗词,原因有三:
  1.阅读与积累太少,因不了解而排斥。
  2.诗词浩如烟海,学诗词不像数理化做题那么立竿见影。
  3.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学生无法静心品味诗词,不能感受其美妙与博大。
  面对种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如何让学生学得扎实、获益匪浅,又学得积极主动、乐在其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文史法
  
  “文”指的是诗词作品,“史”是指与所选诗词有关的史料和史脉。让学生掌握一点诗词发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脉络,又能帮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增强学诗词的兴趣。再者,“知人论世”是深刻理解诗词作品的重要途径,不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难以真正领会作品的精髓。鉴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两点基本讲法:
  (1)文以史聚。新教材以“断代史”形式排列,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可先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讲清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学生的知识最忌零散和混乱,老师决不能为了上完课而上课,“以文代史“。但又应避免出现“以史代文”现象,讲得如同大学里的文史课。如唐诗,我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介绍,线索清晰,初唐仅简单介绍“初唐四杰”,盛唐介绍“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及李白、杜甫,中唐介绍“白派诗人”和“韩派诗人”,晚唐则有李商隐和杜牧,重点突出。其他朝代均如此。新诗的教学更应将这项工作做好。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度,并讲得生动明了,学生一定能收获颇丰。
  (2)史辅文主。了解作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但作家的介绍不应死板枯燥。在讲解代表性的作家时,我将作家生平与其作品有机融合在一起,如李清照,课文编选了《一剪梅》、《声声慢》两词,一首是新婚时的作品,一首是晚年所作。为了近距离理解这位经历奇特的女词人,我先由郭沫若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引入,用《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四首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起词人一生,深情的讲述,优美的朗读,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李白、杜甫我均采用类似讲法,效果极佳。此外,逸闻趣事也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温庭钧“温救场”,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意境法
  
  仅有“朗读——背诵”的教学模式,使诗词失去了本身所拥有的形象感、层次感、朦胧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诗词会产生厌恶之情,只有从诗词意境出发,积极开拓并发掘其特有的美感,才能将诗词教学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天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落日依山,霞彩漫天,远远近近,明明暗暗,斑斑斓斓……再加上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滚滚奔腾,势不可挡地一泻千里……谁的心境不开阔呢?这样的诗,是决不能容忍像“太阳落山了,黄河水也流入海洋了”这样的翻译!
  讲山水田园诗时,我尤其注意创设氛围,甚至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一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秋雨初霁,晚间青山,朗朗的新月透过林间枝桠把月光斑驳地洒落于地面,清莹透彻的泉水在泉道山石上有声或无声地流淌……山风吹竹,竹林中走出娉婷且朴素健康的浣衣女;风过荷塘,荷声荷香中轻轻巧巧地漾出一叶渔舟……清幽的意境与恬然的心境便传达出来。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长期坚持用意境法读诗讲诗,学生自然能得到美的享受,美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还能使学生学会用意境法解读所接触的诗词,提高了分析鉴赏能力。
  
  三、交融法
  
  即将诗歌与成语、小说、影视结合起来,达到知识的互通,也是激发兴趣的很好方法。如歌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词作者就是根据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改编,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即来自李清照《一剪梅》,电视剧《昨夜星辰》名即出自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诉心曲的誓言“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即来源于《诗经》、《上邪》诗,更不用说诗歌中的大量成语,如怒发冲冠(岳飞《满江红》)、心有灵犀(李商隐《无题》)、老骥伏枥(曹操《短歌行》)、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等等,这种做法,会使学生觉得学诗不再遥远,兴趣与信心倍增。
  
  四、吟唱法
  
  典雅优美的诗词,若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便能脍炙人口。我利用学生爱唱爱跳的特点,用流行音乐为自己所教的诗词配唱,引导学生在吟唱中品味诗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深情地唱起李煜《虞美人》时,学生兴奋地睁大了眼睛,演唱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先后教唱了李清照《一剪梅》、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姜夔《扬州慢》等,学生甚至饶有兴趣地自己谱曲配词,课堂内外,到处都能听到“月满西楼”、“大江东去”了。
  
  五、表演法
  
  要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诗歌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诗歌表演不失为极佳的方法。如杜牧《清明》一诗,我将它改编成一出独幕剧: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生两两表演,初识诗歌的丰富性。
  学习《孔雀东南飞》,学生自排自演了五幕诗剧,剧情荡气回肠,那种隐藏交织的爱与恨,那种无助的呐喊与彷徨的嗟伤,令人深深体会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哀怨酸辛,主题不言而明。《静女》、《雨巷》、《雨霖铃》等诗词均有上层表演,学生由衷感叹:“学语文,太有意思了!”
  
  七、改写法
  
  学诗同样可以落实作文的要求,前提是教师引导得到位。学《孔雀东南飞》,我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主题、人物、技法,但我一字未讲,只是在黑板上留了八个作文题,涵盖各个方面,如:《我眼中的刘兰芝》、《我眼中的焦仲卿》、《由〈孔〉想到的》、《阿母遣媳的真正动机》……等等,学生主动学习诗歌,理解力与想象力被激活,涌现了大量佳作,令人欣喜。我又不失时机地将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古诗也可以焕发新生命。半年来,学生们在作文本中为《氓》中的女子愤愤不平,为《致橡树》中的新女性呐喊叫好,为陆游与辛弃疾扼腕叹息,为李白与杜甫击节叫好……诗与文真正结合起来。
  同时,古诗、新诗还可以互写:如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的改诗:
  远望黄河/是条迤俪的绸带/飘飞白云顶端/近看塞上/有座孤危的城堡/依傍万仞高山/羌笛何必吹奏杨柳歌/哀哀怨怨/凄凄惨惨/从来不愿吹到玉门关
  再如《静女》、《锦瑟》、《石头城》等诗的改写,佳作迭出,有的甚至在报纸上发表。
  此外,我还教学生学写鉴赏文章,让学生深入字词去品味意境,提高鉴赏水平。通过范例与仿写,我深深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擅教的老师!
  虽说“教无定法”,但新教材的确应采用新教法。同时,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涉猎、高屋建瓴、能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而且,教师还应是有情人、有心人、有识人,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也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了。
  
  李罕,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