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诱思探究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高娓娓
一、披文入情,感知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想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感受和体验,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而《绿》恰恰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神形俱佳,贮藏着大量情感因素的美文。针对这个特点,我像导演指导演员进入角色一样,设计了一段文情并茂的导入语:“绿色,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颜色,希望的标志。早春时节,小草吐翠,新芽绽绿。当你看到那嫩嫩的叶片的时候,你一定会感悟到生命不可抗拒的萌动;初夏之际,芳草连天,浓荫如盖,当你置身于一片碧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生命的勃勃生机。可是,你见过绿色的潭水吗?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不仅贮满了生命的绿色,而且洋溢着美的意蕴。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只有细细的品味体验,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一段导语,通过教师情绪化的渲染,酿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情意,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审美的兴趣,从而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勃勃的生机。
二、精心设疑,活跃思维。
亚里士多德精辟的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变教为诱,变讲为导,诱导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前进。在教《绿》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绿是什么意思?作者围绕绿描绘了哪些画面?绿是人们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的,作者为什么还为它惊诧呢?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观察点?为什么还要写山、岩、亭、天和草?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因悬念而呈“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三、广泛运用,加强迁移。
迁移是教学的重要心理过程,阅读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必要的迁移训练才能得到检验。在《绿》一文教完后,我从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开拓创造思维的角度去设计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具体做法是:用投影仪打出《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口述梅雨潭,梅雨瀑,然后听记《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教师要检查学生听记的情况,再打出《荷塘月色》图片,并提示:静态——动态,整体——个体,叶——花,形象——色彩,不看文字,只按投影和提示,联想复述这段月色下的荷塘的景物描写,然后回答这段景物描写的层次及主要特征,最后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写一篇写景散文,题目自拟,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实践证明,由于整个教学过程认真贯彻了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运用了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始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相机诱导,激励思考”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
高娓娓,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