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自主阅读中的四遍十六问精读法

作者:袁礼宾




  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必须懂得透,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致用。构成阅读文本的要素无外乎内容与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文本所写之人,所记之事,所状之物,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所发之思以及人物活动、故事展开之场景、环境和背景。(记叙文)文本所介绍的知识和说明的事理。(说明文)文本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渗透的思想、理念。(议论文)概括而言,内容主要是指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和选取的材料。而文本的形式可谓包罗万象:小到词语的选择与应用,线索的安排,文章拟题、开头、结尾的艺术与技巧,材料的选取、组织与详略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叙述方式、角度、人称的选择;大到文章的立意、整体构思与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语言风格与特色,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等。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需要指导学生予以适度关注。
  另外,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日趋形成,“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已成为发展趋势。应该说“学会学习”既是时代对人的要求,也是学习理论发展的必然认识。近年来,认识心理学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越来越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它把学习看作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看作是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调控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应将重心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到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发展适用于各科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能学、愿学、会学”。在此背景下,语文“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重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掌握学习策略,本人受苏东坡“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启发,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总结出自学课文的“四遍十六问”精读法,指导学生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此法简介如下:
  第一遍读——速读:即快速阅读,粗知大意。
  速读前,第1问: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根据题目猜测文章内容应是什么?
  速读后,第2问:我的猜测是否与实际一致?若不一致,文章为何取这个题目?
  第3问:对文章的背景知识是否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应补充哪些知识?
  第二遍读——解读:即读懂字词句,积累有关知识。
  第4问:我是否懂得了每个字、词或成语的读音、写法和意义?能否用这些词语造句?
  第5问:我是否读懂了每句话的意思?
  第6问:句子的一些特殊用法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第三遍读——串读:即理清结构,理解文意。
  第7问:段中句与句的关系如何?哪几句话是一层意思?
  第8问:段与段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衔接的?
  第9问:我能把整篇课文串起来理解,概括出全文主旨吗?
  第10问:为了表达中心,文章用了什么结构形式?有何妙处?
  第11问:我能用纲要图把文章结构画下来吗?
  第四遍读——品读:即仔细推敲,体悟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第12问:文中哪些语言很妙?妙在哪里?
  第13问:我能发现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吗?
  第14问:我被文中什么情感或思想打动了?我有过类似的情感或想法吗?
  第15问:我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吗?与这篇比有什么异同?
  第16问:本文的知识,我能运用一些吗?
  “四遍十六问”精读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的要求,明确阅读的目标,监控阅读的过程,调节阅读的情感与意志(如兴趣、热情、毅力)等,评价阅读的效果。随着四遍阅读进程的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越来越完满;而“十六问”则涵盖文章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是各个击破,由浅入深的。总之,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阅读策略。学生通过反复锻炼,养成习惯,则能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面对文章就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会学”,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四遍十六问”,应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和不同的学习目标而有所变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策略,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袁礼宾,教师,现居江西遂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