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9期

情境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赵德荣




  在今天,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那么语文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所以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活动性情境教学是这新理念的具体形式之一,可操作性极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活动情境形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1、课前的三分钟激题引趣。初中的学生还有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但在逐渐迈向成熟。课前的时间如何让学生收心,激起他们上课的欲望和激情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分阶段设计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以循序渐进的促进其成长。初一时的成语故事讲述,自我佳作推荐,每人一句话的故事讲述接龙,考试后让学生谈感受,在假期过后安排的专门的口语交际活动:假期里难忘的事,我身边可敬的人等。初二推荐一首好诗,谈我最喜欢的音乐,语文趣味题目推荐,主题演讲等。初三推荐自己的格言或座右铭,评论某部作品或某个文学人物等。教师组织的活动应像一块磁铁紧紧地吸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到所讲课的内容上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活动情境的开发。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语文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多元的活动情境的开发,运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可以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如模拟《实话实说》等电视栏目的模式,与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当堂讨论,比如笔者在《桃花源记》中设计“请从文中找找线索,桃花源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的”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去学习课文,参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要我讲”实现“我要讲”的转变。如在课堂上开发朗诵训练资源,或比赛,或欣赏,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3、课后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是很愿意把语文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去的。如课本剧本的改编和排练演出。凡是有故事情节,有细节刻画的课文都可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开发,《风筝》中撕风筝的片断,《乘船》等简短的场景可以为课堂增香添色;《勇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改编起来可以非常生动,学生会乐此不疲;而在戏剧单元的学习中,此形式对课文的深化学习更是不可或缺;又如辩论比赛、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准备和开拔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活动中实现合作学习,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和领悟许多美好的情感。
  在活动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定位好。教师在活动中要起主导的作用,但不是活动的主宰。教师应该蹲下来说话,和学生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成为活动的一个参与者,只有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师生进一步交流提供平台。
  教师应给出正确的中肯的激励性评价。今天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责越来越少,激励思考的职责却越来越多。在活动教学过程的课内课外,多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这种激励赏识更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活动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
  学生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是为人师者们的追求,也是我正孜孜不倦在探索和改进的路。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课程带来了教学的全新变革,相信只要我们都能与时俱进、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积累、乐于交流,我们总会有收获。
  
  赵德荣,教师,现居河北黄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