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语文教学的表演艺术
作者:王力明 宋慧萍
当今时代,语文教学艺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演是采取学生可接受的和教学内容需要的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正如罗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中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可见,人们把讲台比作舞台,把教师比为艺术家,把一节生动的富有艺术感召力的课比为一幕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话剧,称教师是综合艺术表演家是不无道理的。语文教学艺术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教学过程的艺术组织,以及教师的外部形象、表情姿态、口语表达、板书设计、声调音色等的综合表演来展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学生可接受的和教学内容需要的一切外观行为,其目的是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对课堂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表演呢?必须掌握以下艺术技巧:
一、要情绪饱满,心神贯注。
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表演行为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绪饱满,心神贯注,精神焕发,气势雄浑,态度端庄而和谐,感情充沛而热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产生激动、高兴、苦恼、憎恨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当产生这些情绪时,肢体、面部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面容时而微笑,时而严肃;眼睛时而炯炯有神,时而暗淡无光,时而直视,时而斜视;眉宇时而皱缩,时而舒展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这些变化,可以领悟到教师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运用表情的变化,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如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轻轻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答非所问,教师微微摇头,以示有疑问;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手轻轻下压,以示坐下,并表示尊重、爱护之情。
总之,教师的外观行为表演必须以饱满的情绪为基础。教师必须具有乐观振奋的精神,饱满高涨的情绪,健康良好的思想,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风度得体,姿势优雅。
教师讲课时的风度和姿势,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风度得体,姿势优雅,能给学生以美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适应教学语言表达的需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设计自己的教学姿势和风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身体造型、眼睛、手势的运用都得体、文雅,做到自然大方,显示情感,协调一致。教师站的姿势应给人以稳健、激越、活跃之感;手的运用灵活自然,目光要正视,面向全体,严肃中带有亲切;头的摆动贴切、轻巧。总的说来,教师的教学姿态应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举止大方自然,风度质朴和谐,造型优美有力,动作潇洒,处处给人以美感。课堂教学时,教师是站着讲授的,身体要正对着学生;腰板挺直,不应晃动,这会使人感到你很有自信心,而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甚至连声音都变得清晰、洪亮;两脚叉开,身体重心可移于一脚或平分于两脚,两腿切记抖动,双手下垂,或一手拿教本,一手随讲话活动,不要在胸前挫磨双手,那会显得不知所措。
讲课时必须注意避免懒懒散散,歪歪斜斜地靠着讲桌的姿态。而有些教师讲起课来,常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边走边讲;有的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手势动作过大,摇头晃脑,大幅度地前仰后合等等,这些姿势和动作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防碍学生深入思考,因而,这些都是违背教学美育要求的。
三、脸部表情亲切,眼神富于变化。
讲课中,教师的面孔是情绪变化的表征。教师要善于用脸孔说话和表演,做到脸部表情亲切,眼神富于变化,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带柔和。教师的脸部表情要自然流露,不要矫揉造作,咧嘴挤眉弄眼,而要善于把内在的丰富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只有和蔼亲切、情绪饱满的面部表情,以情融情,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觉,形成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以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或以微笑点头去赞扬学生,或以微笑示意学生坐下,或以严肃的目光制止违纪学生等,这样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和蔼可亲并非不要严肃,而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感情变化而显示出变化来。语文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过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语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人之力,它可以传递出人们最细微的情感;眼睛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如可以用来表示赞扬、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等等。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灵活多变、惟妙惟肖的眼神中,深切领悟到教师要表达的真情实意,达到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目的。
四、要手势得体,点头含情。
教学中,教师挥手、点头,和眼神变化一样,也无不是其心迹的显露、感情的外化。这就是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教师表演的无声语言,一般是伴随着有声语言发出的,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还可以单独传递信息,代替有声语言。
手和头的表演行为是无声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和手的恰当运用,可以修饰、补充有声语言,表达有声语言不易表达的感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要认真掌握运用手势,即“手语”的技巧。在教学中运用手势,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有活力,增加美感;使讲课更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讲“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时,教师把右手向前上方伸,既可表示“青年”,又可表示“未来的希望”。如讲到“这个”、“这里”用手指一下,就能给学生以形象、真实感。教师应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象;如果所做的手势恰到好处,使人感到真实准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运用头的动作表达意图,给人以亲切、含蓄、深沉、暗示。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轻微地点点头,以示肯定,否则可摇摇头,以示否定。点头主要是起强调、暗示和鼓励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手势得体,点头含情都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新鲜活泼,富有情趣;感情充沛,以情动人,以情造美;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扉,吸引学生。特别是那和风细雨、铿锵有力,或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等等如此。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进而把握其美。而这种美的挖掘,首先在乎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因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流露真挚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共鸣;精妙的语言又如春风拂面、赏心悦目,如同春雨入土、润物无声,如同一道火焰,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这样就更能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靠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和进行教育,也要靠动作、表情等表演进行教育。教师谈吐自然,表情亲切,仪态大方,可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起示范作用,并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教育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表达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不仅要有充满激情的、亲切感人的、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而且还要有无声语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的辅助技巧,只有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二者有机巧妙的结合,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表演者,课堂才可能呈现色彩绚丽的“立体性”,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王力明,宋慧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