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赵云是悲剧英雄吗

作者:郑 刚




  受易中天《品三国》的影响,我不禁想到两年多前读到的王同书先生的《赵云新论》(《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该文从封爵的角度,以争待遇的眼光,对赵云重新审视,认为“赵云是个悲剧英雄。他智勇超群,功勋盖世,但一直受到压抑,死前不久才封侯”,“发现在耀眼的光芒下藏着多少辛酸的泪水,甚至远远超过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我认为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印象式”研究文章,其论证很不严密,结论很难令人信服。
  
  一、赵云未能早封侯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作为小说人物,罗贯中未能对赵云按大功论重赏,加大官晋高爵的思路来写,不能顺应民(读者)心,实在应该遭到批评。然而,罗氏很喜爱赵云,如此对待他,实不得已。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不是一般的纯粹的虚构小说而是历史小说。其叙事“七实三虚”是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学研究者熟知的。《三国演义》的基本事实,是有历史依据的,罗贯中是尊重历史的。历史上赵云很晚才封侯,小说是忠于历史的。小说通过包括虚构在内的种种艺术手法,将赵云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完美,拔高了历史上的赵云,而对赵云的封赏又依据史书,这就造成了赵云受压抑的假相。其实,作者并不是将赵云当作“悲剧英雄”来塑造的。
  作为历史人物,赵云在汉末三国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豪杰竞逐,猛将如云的时代里,算不上最杰出的人物。从《三国志》来看,他虽然建立了一些功业,但与关羽、张飞、马超、魏延等人相比,逊色不少。因此,在蜀汉集团中,赵云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魏延。所以,赵云未能早封侯,并不难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说,刘备、诸葛亮对赵云十分信任,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他也长期跟随在诸葛亮的身边,算是诸葛亮的一个心腹。按时下“跑官要官”的“伎俩”来说,赵云接近“领导核心”,何况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求个高官厚禄并非难事。可他自己从不居功自傲,争名夺利,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不是缺点。因此,在待遇上,我们没有必要为其鸣不平。
  
  二、《新论》为何苛求古人?
  
  王先生为“赵云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正确领会正统思想”。指责赵云忠于刘备是“近似愚忠”,安于“驯服的工具”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安于不公正的待遇。王文曲解赵云“忠君救民”的含义,说“实质只是‘忠君’只是个‘忠’字,而这个‘忠’又具体化为忠于汉,汉又以刘姓为代表,刘姓又以刘备为代表,所以在赵云的心中、口中除刘备外都是‘汉贼’尽管他不满意袁、公孙等为小集团利益而攻伐,但仍然全心全意为刘备的小集团利益而竭忠尽智,厮杀终身。”王先生在论证赵云是最出色的“帅才”时说其“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一片忠贞,令人敬叹”,同一个“忠”字,却作出相反的评价,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赵云应该怎样正确领会正统思想呢?待遇不好,拍屁股走人是否符合所谓“正统思想”呢?我们用今人的观点要求古人,这合适吗?
  王先生又说:“仔细想来,赵云最大的悲剧:在于全心全意、舍生忘死为事业,却断送了自己,也断送了事业”,“最大的悲剧应是:两番冒死救回公主(刘备)的‘骨肉’——阿斗”,“要是当初赵云让他死于长坂坡的乱军之中,那刘备可能会找到强于阿斗的继承人,就不会演成这个样子。虽然阿斗降魏,不应为赵云责,但却是赵云救了这位‘亡国之君’,当然赵云并不知道!可是正是这‘不知道’就更增添了‘悲剧’的意味,就远胜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王文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赵云不该救阿斗。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从古到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准确预测一个婴儿的未来,王先生本人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如果王先生的“推论”成立的话,就为时下那些“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王先生口口声声讲“正统思想”,岂不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吗?
  我想,《三国演义》研究若如此“创新”下去,那么其经典名著地位可真有被颠覆的危险了。换了一付“新眼镜”并不意味着就会有“新眼光”,这是王先生的文章给我们的最好的启示。
  郑刚,教师,现居湖北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