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理科型学生语困现象之我见
作者:付宜炼 罗艳霞
一、勤于逻辑却怠于形象。理科型学生学习注重逻辑性、严密性,而语文学习更重视形象性、生动性;理科型学生喜欢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而语文常常需要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理科问题到最后是得出结论,而语文问题到最后是引人思考;理科更多在分析现象,语文更多在描述现象。理科型学生喜欢以逻辑分析的方式来学语文,结果呢?有一个真实的课例,老师问: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落下来砸在他头上,请描述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理科型学生回答:因为万有引力。文科型学生回答:那个大红苹果在苹果学校是最顽皮的学生,这天他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于是逃学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思维方式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科学与文学是不同的体系,科学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文学有文学的思考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若用学科学的方法来学语文,无异于手执船桨进深山——有力无处使。然而,就在当下,有多少学生正在不知疲倦地想用“科学之剑”舞出一片文学天地呢?
二、注重知识却忽视体验。理科型学生虽然也阅读别人的作品,接收了那些蓄满思想蓄满情感的前人作品,却没有吸收那些优秀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启迪,没有将别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玉液琼浆。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将那些生命的感悟,那些生活的智慧当作了一种知识,而不是消化成自己的修养。学习《再塑生命》时,他们会记住海伦·凯勒是谱写辉煌生命之歌的盲聋哑学者、作家、教育家,会一字不差地复述马克·吐温对她高度的赞美之词。但是,他们决不会为这可怜女孩的悲惨身世唏嘘不已,也不会为这位坚强女性的超凡意志心怀敬畏。海伦·凯勒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遥远国度,遥远年代的一个故事而已,甚至仅仅只是他们课间高谈阔论显示自己涉猎广泛的小小证明。古人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读《陈情赋》不恸哭者,其必不孝。然而,我们的理科型学生从不为《出师表》心怀戚戚焉,并非他们“不忠不孝”,而是他们实在体验不到那种“感极而悲”的情怀呀!
三、热衷技术却轻视素养。理科型学生喜欢训练,喜欢做题,喜欢大量练习后熟能生巧的感觉。他们不同程度地信奉“语文技术论”,认为学语文是在学一门技术,阅读、作文都是有技法的,语文不好是没有掌握语文技巧,一旦技艺上身,语文的进步便会一日千里。他们对《写作制胜宝典》《中学阅读解密》之流趋之若鹜,却认为读《上下五千年》《文化苦旅》《名家散文》是浪费时间,他们不知道语文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培养文化素养本就是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没有文化素养作底蕴,一切技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也必流于肤浅表面。有人说:只有具备文化素养的学生才能读懂深邃,才能真正走进灿烂缤纷的语文世界。的确,只有明白标新立异,洒脱不羁的魏晋风韵,才能理解陶渊明为何穷困潦倒,还能对酒当歌东篱采菊;只有理解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士人文化,才知道闻一多为何拍案而起,朱自清为何以死明志;只有感受唐代敦厚雄浑的大国气氲,才会明白浩如烟海的唐人诗歌中,为何有那么多自信与豪迈。只要练好文化素养的内功,语文技法自然一点即通,甚至无师自通,学好语文的根本不是技法,而是素养,是“无招胜有招”。
理科型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想扫多年积弊于一役是不现实的,若能从思维、体验、素养三方面入手,便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才可能引导学生走出层层迷雾,重重误区,享受新的语文学习。
付宜炼,罗艳霞,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