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1期

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

作者:孙晗丹 孙建平




  为了使人物的个性更加自然化,为了刻画出“完全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物性格”,沈从文采取了人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边城》将人物置于湘西地区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之中,着力表现人物与自然的美质及其联系,显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老船夫和翠翠的一切都与溪流和渡口有关,他们祖孙俩不但不能同这份牵船的生活离开,而且与他们身旁的山沮、清溪、白塔、绿竹等不可分割,仿佛周围的一切皆为他们孙俩而创设,他们孙俩也纯然为这周围的一切而存在”等描写就是这方面艺术技巧的典型。
  《边城》一书艺术地再现了“道义的美”、“人性的美”、“人格的美”。作为理想世界的寄托,小说中的茶峒也是既合乎生活又颇具虚构和象征意味的,西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碧溪的竹篁、白塔、绳渡、茶峒的小街、码头、店铺是令人心弛神往的乐园,元宵节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泗水捉鸭等,则是一幅墨彩交融的民俗画,人们古老的风习、实在的性格以及地域色彩浓郁的传统道德观念,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新奇独特的世界。在这个美好的天地里,作者赋予老船夫、扬马兵、顺顺等长辈和翠翠、天保、傩送等年轻人以一种“崇奉古礼”的美德,给人们以无欲无争的人生。这颇为接近道家哲人庄子的人生追求,甚同于庄子所冀求的那样一种“无所待”、“无悔无扰”的生存空间。
  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的积极性集中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1、响亮地发出了解放人的个性的呼声。数千年来,由于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致使封建伦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着包含天性内的人的个性。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们丧失了诸如恋爱自由、结婚自由、从业自由等方面的基本权力,不仅被剥夺了完整的人格,而且连独立思考这种“天赋的自由”也不能容忍。沈从文小说强调人的自然化,强调人的本质化,强调人的“返朴归真”,这实际上是向专治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摆脱封建枷锁、解放人的个性的响亮呼声,动员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重视人、尊重人、把人的权力交给人、将人的价值予以认可。这种充满着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思想火花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沉重冲击,体现了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具有较强的民主启蒙意义。沈从文小说通过向人们系统的灌输这种抽象的人权思想,可以激起民众对个性解放的渴望,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2、能够使人明辨出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以全方位展现自然美见长的沈从文小说虽然在界定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上显的较为笼统和过于简单,但它揭示了“自然创造人”这一真理,找到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分水岭。这无疑能够帮助人们从理性上去把握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认识到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的最显著的特点。
  3、能够激发民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从思想内涵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是相当复杂的,是充满着矛盾的。由于作者有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精神,因而他的作品缺乏积极入世的思想,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但就另一方面来看,正是由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恨,故而造成了“沈从文小说有一种彻底的判逆思想,这种思维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部否定”,在审美把握上,虽然沈从文小说极力宣传自然主义和抽象的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严重对立,但它由于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因而它又能够激起人们对封建专治社会的强烈不满,鼓舞着民众走向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道路。邹容著述《革命军》、陈天华敲响了《猛回头》、《警世钟》的战鼓,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百折无悔,都和他们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有关。倘使广大民众能够汲收沈从文的自然主义思想,信奉沈从文的自然主义观点,勿庸置疑,它将为饱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劳苦大众走上反抗的道路,起到一定的作用。
  4、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在社会上树立起人际关系的榜样。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一系列“谦和诚实”、“厚道本份”、“舍己为人”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时刻都能够感受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这一个个理想人格的化身虽然抹杀了人的具体性和社会性,无异于椽木求鱼,但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历史上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如果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沈从文小说提倡的那一种伦理道德精神同封建社会的“仁”、“礼”思想相比,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沈从文倡导的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的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道德素质,而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儒家思想则完全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工具。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今天,沈从文小说在道德领域里的这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具现实意义,特别值得大力弘扬,因为它有助于我们营造一个“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乃至于“一切为了人”的社会。
  5、开辟了美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天地。文学是艺术,“文学是人学”,“文学是用艺术这一种最显著的美来塑造人的学问”。由于作者满是灰世的苦闷,因而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独立”世界之中,着力创造了一系列充满天性的、充满本能的、充满自然的美。这种美通过沈从文小说里的具体人物得到了具体化,这种极富哲学意蕴的美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诸种最基本的规律。倘若将这种美置于艺术批评的角度加以审视,我们则可以认为,她是庄重的、不是轻浮的,是丰盈的、不是单薄的,是成熟的、不是幼稚的。沈从文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株奇葩(正是因为如此,沈从文荣获了198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资格。极为遗憾的是,这位乡土文学大师却不幸于1988年6月长辞人寰了),她同天鹅湖、贝多芬第九交响乐、蝴碟夫人一样,开辟了美学领域里的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沈力主编.沈从文艺术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
  2、何清泉主编.沈从文的创作生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
  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邹万莩主编.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
  5、胡义诚主编.中外文学家论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
  6、香港三联书店.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7.
  孙晗丹,湖北荆州市沙市中学教师;孙建平,就职于湖北荆州市司法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