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陈凤兰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应当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以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
  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就是读书,尤其要诵读。吕叔湘先生指出:“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的确,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展。没有记忆力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全是虚空的。不储存信息,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道出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也许有人要问,加强诵读,是否与大语文教学观相悖呢?现在学生生活面广,能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不是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吗?有必要去多读多背一些诗文吗?
  我说,把加强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并没有反对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思。恰恰相反,这样做,正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设想,如果抛弃了朗读、背诵、领悟,还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要靠读来识辨并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要靠读来吸收消化。课内外优秀的诗文大多是历经淘洗后的精品。文章精美,语言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易于诵读。诵读的功能比默读中的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增强语感、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等功能更加显著。在诵读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诵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进行艺术化诵读,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则形成了重视讲授忽视诵读的局面。事实证明,这种教法苦了自己,更害了学生。学生无兴趣学习语文,被动地听讲,各种能力无法提高。正由于教学中缺乏读的指导,学生读错词句的情况随处可见;语气、韵味读不出更是常见现象。吉林省特级教师魏冶明指出:“从读入手,进行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相当美妙之处。”不少语文老师都有同感,但读的不够,没有真正重视朗读,读一遍两遍就不再读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新定位,回到诵读教学这个根本上来,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体味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现力,更好地发挥语言的感染力,使诵读的潜移默化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那么,学生又该如何诵读呢?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诵读方法,授之以渔,主动练习诵读,培养兴趣,才能真正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诵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普通话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经常出现读错字音,读错词语的情况;二是普通话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字音读的比较准,而且流利,但却读不出感情,读不出韵味,没有能够掌握诵读方法。
  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我采用不同方法,前者主要采用范读和听录音相结合的方法,并提出诵读的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重复”。我在教《沁园春·长沙》时,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开始给学生范读,要求学生注好读音。一些学生因为经常讲方言,读几遍仍然把一些音读错。我就反复放录音,让他们跟读、仿读,收效还是比较大的。
  后者我主要采取指导诵读的方法。现在一些教师不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至多几句“声音洪亮”“感情充沛”之类的空洞提示,以为这就是指导诵读。其实,诵读指导并不如此简单。诵读的基础是理解感悟。不能为诵读而诵读,要深入理解一些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玩味意蕴。比如学习杜牧的诗歌《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舞繁华地的秦淮酒家理应有歌吹,为什么没有听到,而是听到“隔江”的歌声?“隔江”那边是什么?隔了江还能听到歌女的歌唱,为什么?可见,不但“犹唱”下得妙,“隔江”亦见功力!搞清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进行个性化的诵读了。
  诵读得法还需要掌握一些诵读技巧,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言和感情。还以学习《沁园春·长沙》为例,我在范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进而指导诵读。在范读上阕时进行分层指导。读第一层时,我采用平和、舒缓的语气,把学生带到橘子洲头,仿佛自己在深秋时节立于江边。读第二层时,我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画一幅美丽的湘江秋景图,带着饱满的热情,我加上手势动作读给他们听,学生们很快进入诗词的意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读第三层时,我把语速放慢,用深沉的语气,引启学生的思索。读下阕时,我用激越奔放、充满豪情的语调来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浪遏飞舟”中的“遏”字加重读,它最能体现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指导,学生不仅“听”到革命者热情的召唤,而且仿佛“看”到了那些英勇无畏,“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青年形象,受到强烈的感染。
  事实上,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但语文学习的关键应是大量诵读,这样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此,我采用以下四部曲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我给学生们找来课内外精美的诗文,先范读,再简要介绍内容,然后指导技巧。最后,采取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男女分读、接力诵读等方式,使学生们热情高涨。
  二是课前三分钟诗文诵读训练。我采取抽签的方法,每人在课前必须准备一段精美的散文或一两首诗歌。预备铃响后,就马上上讲台诵读。刚上讲台诵读,不少同学很紧张,多次以后胆子就大起来了。
  三是营造讲普通话的气氛。经常放普通话录音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求用普通话交流,渐渐形成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
  四是举办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比赛是促进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经常举办个人、小组、学校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必将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提高语感水平,最终提高语文能力。
  陈凤兰,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