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2期
创新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刘秀谦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创新动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好动机,引发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如教《小桔灯》一文,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课后纷纷效仿,动手做出了萝卜灯、南瓜灯、苹果灯等各式各样的灯。教师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
二、展开想象,发展学生创新个性。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翅膀,一切创造性成果,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有益学生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根据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在大脑中重新组织安排,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塞生活、边塞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其中有一幅题为《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只见远景是皑皑白雪覆盖着群山,近景是一些让雪压弯的枯草败枝和乱石,占据画面大量空白区域的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清晰而朦胧,曲曲弯弯,左绕右拐直至消失在群山之中的一串马蹄印,画中并无人马。但从画面中可以感觉到诗人久久伫立在雪地里,望着愈走愈远的朋友,直到“山回路转不见君”。这幅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该诗的审美感知,它比较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样,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于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创新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济南的冬天》时,老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周围的人在冬天里的不同表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拍摄照片,搜集有关描写冬景的古今名句,再把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以“本地的冬天”为话题练习写作。这样,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认识了本地冬天的特点,还写出了有真实感受的优美习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最具有活动特质,课内课外,听说读写都可以使学生活动开来。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学当记者、学做主持人、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课文情境模拟表演等等,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练,这不仅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秀谦,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