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例谈声音的描写

作者:李潇琳




  声音无形,却无处不在。且不说大自然里虫鸣鸟语,人世间丝竹之音此起彼伏;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就够异彩纷呈。然而,因为声音的不可触摸,描写起来确有难度,但也不是无本可依,无法可循:
  
  一、借与描写对象有共通点的音乐、建筑、绘画、自然景观等事物建立具象,使之无形变有形。
  
  “像一枚树叶从枝上滑下,疲惫而苍凉。”(沙戈《时间、地点、人物》)作者不仅把棋子落盘的声音具体为“一枚树叶从枝上滑下”的画面,而且传神地勾描了这声音展现的神态。江子在《蛇蜕·哭泣》中作了这样的描写:“我听见了我喉咙里的呜咽声。开始还只是一小股声音,仿佛山间溪水,草叶下发出隐秘的声响,慢慢地,涓涓细流变成了暴涨的春水,迈过池塘的堤岸,漫漶四流,卷起陈年的草根。最后,漫涨的春水汇入大河,河水浩荡,滚滚流逝,锐不可当。我的胸腔里竟然隐藏着如此浑浊的,波澜壮阔的哭泣?”文中无形的声音被具体为“山间溪水”,“暴涨的春水”,“滚滚流逝,锐不可当”的河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情感由压抑到释放的过程。“可爱的玉米,召集起身体中的老残之兵,打鼓敲锣,狂乱的鼓点,破败的锣声,震得自己浑身向内收缩,到了极限,嘎的一声停下,便枯了。稻子和玉米不同,稻子的每一根谷穗都组织了黄灿灿的唱诗班,它们彼此为对方而唱,同时又形成同声、同韵、同调的大合唱,声音的方向暗示万物:天堂就要到了,是把肉身递给人类之胃的时候了。”(雷阳平《周大爷守夜处》)作者调集了众多的音乐元素,重组之后是耳目一新的丰收乐章。
  
  二、捕捉声音的变化,使之秩序化。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这组声音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外而内,由分到合。虽头绪纷繁,却未见丝毫混乱,变化之中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三、准确生动地描述声音的特质。
  
  “美容院的老板娘隔几天就打电话叮嘱我,一定要记着补充水分啊。她的声音柔柔的,奶声奶气的,仿佛在那些精美的瓶装乳液霜奶中浸泡过一般。”(弱水《如果你叩我的门》)把美容院老板娘的声音说成是在瓶装乳液霜奶中浸泡过一般,既符合人物的职业特点,又表现了其声音的特质。“那么多嘈杂的声音很快就把我的哭声淹没了,母亲的呻吟也被淹没了,只有医生嘶哑而粗鲁的呵斥,像只不肯被驯服的野兽,从门缝里决然地钻了出来。”(江少宾《打开的疼痛》)众多的嘈杂声中只有医生的呵斥声被明确地区分出来,说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此声的特殊性。事实证明,这声音虽嘶哑而粗鲁,却极尽张扬。
  
  四、恰当运用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这样的声音应该是浪漫诗人吟咏而出的吧!不仅运用博喻和拟人手法使抽象化为具象,更用通感手法强化了视觉、听觉、味觉等多重感受,美得让人无法不沉醉其间。“妹妹落地那天,雨大得离奇。母亲的呻吟落在丰沛的雨里,像一把锯子,在清晨的西屋里,间歇性地切割。”(江少宾《打开的疼痛》)母亲的呻吟传递了产妇临产前巨大的痛苦,而锯子切割物件的比喻又将这痛苦的情状雕琢得极为质感。
  
  五、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声音的内涵。
  
  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了雨声的不同内涵。少年时代的雨声是朦胧的,搀杂着他依稀可见的希冀和心灵的悸动;中年时代的雨声是清冷寒凉的,西风送来的是离雁的声声哀鸣;两鬓苍苍后,雨声渗透着他一生的悲欢离合,渗透了他木然的心,雨声悲切,滋味深长。
  李潇琳,湖南长沙市航天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