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

作者:李传忠 任 敏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1]。盛唐天才诗人李白洒脱倜傥而又漫游、飘泊的一生与皎洁的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现存的九百余首诗歌中,有关明月(秋月)的诗就有74首,[2]据花房英树《李白赋诗索引》统计,月及其同义词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过四百次之多。[3]
  明月在李白的作品中一贯是美好的形象,亲切的事物,光明的象征。李白对明月爱得深切,爱得执著,爱到灵魂的最深处。孤独时,皎皎明月,是诗人诉说孤寂的良伴;张扬时,皎皎明月,是诗人抒发豪情的益友,失意时,明月又是诗人安顿精神的港湾。千古明月明鉴了李白诗歌的雄奇飘逸,也承载了诗人绵绵不尽纷繁丰富的情思。
  
  一、明月中的乡情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仗剑出国,辞亲远离”(《上安州裴长史书》) [4],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5]这是流传下来的李白诗中最早的写月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情景:美丽的峨眉山月就像故乡亲人的迷离泪眼,她是那么柔情,那么缠绵,伴着故乡东流水,款款情深、依依相随。“思君不见下渝州”,“君”是月亮的拟人化,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愈切,尤其思念故乡峨眉山的秋月。
  诗人在经过一段人生的漂泊后,面对凝霜一样的明月,更陷入了深深的思乡愁绪之中。“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6]寂静的秋夜,月华如水,穿过窗口洒到床前的地面上,白皑皑仿佛凝霜一般。此时一个做客他乡难眠的诗人正抬头望着皎洁的秋月出神,思乡的情绪难免在心头泛起阵阵波澜。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最容易触动旅思愁怀,使人感到客况萧瑟,年华易逝。凝望明月,也最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但诗人只能在月下怅惘罢了,可惜的是,视明月为知己的李白再也不能在月亮的陪伴之下回到故乡,无法徜徉于巴山蜀水之间再次欣赏令他长年魂牵梦绕的美丽的故乡月了。
  
  二、明月中的孤独
  
  孤愤出诗人。李白少小有大志,聪颖敏慧,“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常常以管仲、乐毅、张良、谢安自喻。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诗人屡遭挫折,以至常年浪迹天涯,饱尝漂泊流离之苦,更让人不堪的是内心如影随形难以排遣的孤寂和折磨。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孤独苦闷的诗人,常常对酒当歌,借月消愁。请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7]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融融,花香袭人。此时赏春月,观春花,饮春酒,岂不快哉。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只好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影子陪伴起舞,影子也显得凌乱不堪。这是诗人备尝了人生的苦味和现实的沉重打击后,独自行乐,与明月、影子为友,自行排遣心灵孤独苦闷的真实写照。
  
  三、明月中的友情
  
  李白酷爱明月,这已经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不息的佳话,他在不少诗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当作亲密的友人来描写,甚至把明月当作自己的守护神。前面已述的《月下独酌》一诗,简直和月亮的影子成为了歌舞的伴侣,呼明月为友,不足为奇,呼月影为友,就是李白推陈出新的创造了,可见诗人对明月爱之深情之切了。“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8]翠微横沉,绿竹幽径,青萝袅娜,景色恬静悠美。暮色已临,月儿逐渐升上天幕,脉脉含情,善解人意,用她的清辉给诗人照亮,相伴归还,如挚友一般的明月对诗人表现了海一般的深情。李白还在《古朗月行》中描述了童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疑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9]这些稚气的提问无不引起诗人对童年温情的回忆。月作为自然物,她在李白的诗歌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0]明月悬空,千里可共,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给友人送去抚慰和关爱,明月简直成了传达诗人情感的信使。李白不但把明月当作挚友、信使,他还常常把好友写成明月。《赠别从甥高五》:“贤甥即明月,身价动天门。”[11]把从甥写成了月亮。《哭晁卿衡》中写道:“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梧桐。”[12]又把晁卿比作明月,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纯洁友谊,对晁卿寄予了深深的怀念。这些都说明了诗人不但把明月视为知己,而且他也善于透过月亮,来抒发自己与友人深如千尺桃花潭水的友谊。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腐败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到处碰壁,心情自然十分苦闷,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于世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的态度。而月亮的那种光明与圣洁,不知给诗人多少慰藉。他只相信“明者只有月”,他一生几百次讴歌它,“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举手可近月”、“乘月托宵梦”……对月亮的向往与爱一步深似一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爱月,并把它视为契友,正表现了他志趣的高洁。
  应该说,在李白明月诗歌中“李白赋予明月以复合的情感,又以复合的情感创造了或强化了复合形态的明月意象”[13]。但为了解说的方便,我对李白的明月诗作了单一概括的情感拆解。事实上,李白的每一首或喜或悲、或愁或乐的明月诗都是情感复杂、微妙而又耐人寻味的,它包含着诗人多重的人生情感体验和况味,这还需要我们仔细去咀嚼挖掘。
  
  参考文献:
  [1]杨义,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8年第5期。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姬默,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4][5][6][7][8][9][10][11][12][13]李白著鲍方校点,李白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传忠,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任敏,就职于山东莱芜城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