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母亲三部曲

作者:邢 卓




  一群有了丈夫生了孩子的少妇在一块叽叽喳喳地东拉西扯,不管议题走向多远,却总忘不了赞美自己的孩子,赞美的方式往往挺“曲折”。
  “我那儿子坐不住,回家来不是老实写作业,得先玩够了再说,上课也净是小动作,老师说这孩子脑子挺快,就是不用在正道儿上。”重点在脑子快上,儿子聪明。
  “我那孩子学习成绩忽高忽低没个准儿,说一说抓一抓成绩就能上去,考个90分没问题,一放松就哧溜下来。”
  也是聪明的例证。
  “我儿子啥活儿也不干,就知道啃书本,懒得要命……”大学者的苗子。
  “我儿子,给他买了提琴不愿学,画起画来倒挺认真,参加过少年宫的作品展览,有一张送到省里去了。”
  别有一种才能。
  “我儿子……”
  千条溪流归大海,自个儿的孩子自个儿爱,而且夸的都是孩子的智商,将来鹏程万里宏图大展靠的是大脑的发达,至于勤劳礼貌朴素正直等方面统统不在话下。
  孩子们渐渐地长大,母亲渐渐地步入中年,中年的母亲们聚在一起,依然少不了孩子的话题。
  “你家小三儿干得挺不错。”
  “什么不错,读完大学,让他赶紧找工作,不听,非要再读研究生。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大学教授的工资抵不上个卖大饼的,你家二小子才真有出息。”
  “他呀,当个小县长,挣个仨瓜俩枣,忙得可是焦头烂额,一天清静日子过不上。还是他家儿子xx有能耐,挣大钱了。”
  “挣什么大钱,整天瞎折腾,有点钱全让媳妇拿去了,爹妈这边啥也沾不上。”
  中年的母亲们为孩子的茁壮成长而自豪,不茁壮的孩子的母亲再也不能像少妇时期那样为自己的心肝宝贝大唱朦胧的赞歌,出水已见两腿泥,孩子的来龙去脉已然鲜明。
  时光流逝,进入晚年的母亲们再在一起谈孩子,会是另一种情调。
  “我家××倒是每年回来两次,几百里地够折腾的,他工作也挺忙。”
  “俺那毛衣毛裤都是儿媳妇给织的,好几件了,今年又送来一身。”
  “我儿子老让我们去他那儿住,地儿挺挤的……”
  生命的黄昏时候,已不惊于炎凉世态的风吹草动,儿子是省长也好木工瓦匠也罢,优越感不再生于此处,孩子的常来常往体贴关照才值得自豪。母亲们对世间之所求越来越少,亲情的分量在心中越来越重,辛劳一生的母亲们只有那么一点点索求——孩子离得近些再近些!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