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朦胧诗及其主体意识的体现

作者:饶 洁




  由于时代的既定原因,传统的比喻、铺陈等表现手法既不能满足诗人的创作需要,也不能满足当时读者的渴求心理,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就使朦胧诗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它更利于诗人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突出鲜明的个性自我。
  
  三、对历史的承继与反思
  
  五四以来,诗歌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与人的主体性在经历了“反右”运动和文革后,已经被无情摧毁,而在真正意义上承继这一传统的便是朦胧诗。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种思想。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这一思想被人们用作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那些诗人在经历了文革的历炼后,人的主体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为了个性解放与自由,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为了民族的命运,就必须与当时的极“左”思潮与专制主义文学作尖锐的斗争。这样,诗人就必须采用英雄主义方式来证明自身的力量。所谓英雄主义,是指认为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征服力,并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一种思想,是实现人本主义思想而选择的一种方式。所以,朦胧诗又可说是英雄主义的文学思潮,它鲜明地呈现那个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感。
  谢冕曾说《回答》是一首“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诗的开头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者因为卑鄙而畅通无阻,高尚者因为高尚而走进坟墓,这是十年动乱物质的经典概括,而北岛对这个世界说:“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充分表明诗人的斗争精神。而诗中“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等诗句,都充分表明诗人为了人类的崇高理想而承担一切苦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再如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充分反映诗人经过磨难的理想与信念导向个性的自觉,导向一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朦胧诗所着重表现的。如舒婷《致橡树》中对爱的呼唤:“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是一代人在困惑中,在奋斗中,对人类爱情的美好向往,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人格的独立,同时,这也是这一代诗人对传统新诗人本主义积极的承继;所不同的是,这《一代人》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比传统新诗多了一些对历史的反思。
  梁晓斌《中国,我的钥匙去了》中有:“我在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尽管诗人的钥匙丢了,但诗人仍在寻找,仍在思考,并不等待着“钥匙”丢失后痛苦的降临,而是积极地去战胜它。江河在《纪念碑》中写道:“我想/我就是纪念碑/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我”、“纪念碑”人民浑然一体,通过对历史整体观念的弘扬,显示出这代人对历史别具一格的反思个性。他们在受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了他们超越性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时时企图通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战胜苦难。这也是朦胧诗在继承五四的人本主义及英雄主义中所凸现出来的一种“自我”姿态,让后来者从我的心灵,我的眼睛里看到历史的痕迹。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阐述,我们可清楚的看到朦胧诗人出现的鲜明的个性自我,清楚地感觉到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用自己走过的特殊道路,通过自己的心灵感受,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一个正直、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艰难的指向[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2]顾工.两代人[J],诗刊,1980,(8).
  [3]徐敬亚.崛起的诗群[J].当代文艺思潮,1983,(1).
  [4]谢冕.20世纪中国新诗:1978-1989[J],诗探索,1995,(2).
  [5]罗振亚,李宝泰.朦胧诗的争鸣与价值重估[J],当代文艺思潮,1996,(2).
  饶洁,湖北赤壁一中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