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意义研习
作者:成丽伟
一、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如《药》的末尾作者写夏瑜的坟地: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让人读罢无比的深沉与痛苦。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自然环境,从而显露其性格。
如给人以清新、宁静、和平之感的孙犁的《荷花淀》,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笔下的自然描写散文诗般呈现出家园之美、人民之美。这环境描写一方面为作品创设情境和氛围,奠定基调,另一方面为水生嫂们保家卫国、自觉成长及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同时,水生嫂的恬静、柔和、能干的形象在自然景物“月亮、芦花、苇眉子、雾”的笼罩烘托下一点点慢慢浸延开来,让读者沉醉于人物宁静之美的畅想之中。试想,假如《荷花淀》一文少了开头的环境描写,毫无疑问作品便少了一种浪漫和诗意,人物也少了一层含蓄和恬美。
三、对人物命运具有暗示作用
《简·爱》第二十三节中写简·爱和罗切斯特在花园正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时,天有不测风云,“七叶树在折腾着,呻吟着,是什么使它这么痛苦呢?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这段描写给读者不祥的预感,风怒吼着席卷着眼前的景物,让人感到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将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次风雨的洗礼,留下悬念,引人续读。本节最后一段有这样的描述:“果园尽头的那棵大七叶树在夜里让雷打了,劈去了一半。”如果说“七叶树在折腾着”是一种命运的暗示,那么这一次更是对男女主人公命运的暗示,他们将为了高尚纯洁的爱情走上一条坎坷而漫长的道路……
同样的,王安忆《荒山之恋》,用首尾自然环境描写照应的方式道出了男女主人公这段感情的最终结局。“他们走得更远了,约会的地点越来越偏僻,约会的方式简直费尽了心机。这一日,下午,他们居然去了那座名为花果山,实却无花也无果的荒山。树木很稀疏,草很黄,那是一个肃杀的秋日。”“他们到了曾经躺过的草丛那里,草依然是枯黄的,太阳照耀不到。”他俩爱情是压抑的,痛苦的。之所以压抑痛苦,是因为受伦理道德的束缚。这种在大众看来不合常规,有违伦理的畸形恋情注定要被社会所吞噬、磨灭,正如这萧瑟、凋敝得“无花也无果”、毫无生机得“肃杀、太阳也照耀不到”的荒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荒凉的景物描写暗示着他们极端而让人荒冷的结局。
四、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虽是景物描写,却为后文铺垫出一个故事情节——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从而达到全文的高潮——水乡“女兵”抗战胜利。
五、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可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如鲁迅的作品《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中,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暗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国家命运正处黑暗,让人不寒而栗,而民众却处混沌状态,还未觉醒。
六、深化作品主题
在记叙文中,常常有描写环境的语句或段落,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解文章的主题,是记叙性文体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揣摩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来推断或理解文章的主题。下面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来谈谈作者是如何借助环境描写品味文章主题的。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天上北归的雁阵”属自然环境描写,“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则属社会环境描写。北归的雁阵翱翔于蓝天,怀着憧憬和向往,朝着阔别已久的家乡飞去。和这自由飞翔的大雁相比作者自己呢?却只能在轮椅上枯坐。这个环境描写,反衬出刚遭遇车祸的“我”内心的失落、沮丧与孤单。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段景物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作者详细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各色菊花,让人感受到菊花的勃勃生机。这美丽的菊花,怒放在作者面前,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见这姹紫嫣红的菊花,就是母亲那颗拳拳的爱心,表明作者已在母爱的感召下开始了积极乐观的新生活。现在能以憧憬、快乐的心境看菊花与前文作者的粗暴、颓废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母爱的伟大与崇高这一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以上六个方面所能言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成丽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