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宝黛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作者:张 敏




  《红楼梦》是国人很喜欢的一部书。黛玉和宝钗之间谁优谁劣,是上至学者下至平民百姓都爱争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也是一个“红学”迷,在这里就宝黛孰优孰劣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听说清朝有一对莫逆好友邹弢和许伯谦,邹弢喜欢黛玉贬低宝钗,许伯谦喜欢宝钗贬低黛玉,两人各有一大套理论和根据。有一次两人谈起宝黛孰优孰劣,竟争得面红耳赤,若不是朋友及时赶来,两人会拳脚相加。从此二人约定不再一起共谈《红楼梦》,太伤和气。为一部小说中的人物争论至此,真是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这正是《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曹雪芹的伟大之处。
  黛玉和宝钗孰优孰劣,我想可以从人物的总体形象上去分析。
  林黛玉袅娜风流,清韵幽雅,使人见之忘俗;宝钗妩媚艳丽,从容娴雅,给人望之如春之感。两人的外在美感文中有具体描述:如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写宝钗“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这是写宝玉眼中宝黛之美。
  我最欣赏的是贾琏的小厮兴儿对黛玉宝钗美的描述。兴儿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贾府情况时,用的是一种戏谐的口气,从王熙凤、探春、惜春、迎春,一一谈起,再谈到宝钗、黛玉。兴儿先作判断“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再故作神秘地对神情专注迫切想知道下文的尤二姐、尤三姐说:“或出门、或在车上,或在院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为什么呢?尤二姐笑道:“你们家规矩大,小孩子进去,遇见姑娘们,原该远远的藏躲着,敢出什么气呢?”这也是我们读者的想法。可兴儿的回答出乎读者的意料,“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这真是神来之笔,匠心独运。一是道出林、薛具有上下认同的美感,在形态与气质上有一种美的震慑力量。二是可看出黛玉的娇媚之美,薛宝钗的晶莹之美。也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感触薛林的风韵特征。宝钗黛玉孰优孰劣单从形态美上是不可评比的。
  人物塑造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内涵的丰富性,是小说艺术生命的表现。黛玉宝钗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从这方面看一看:
  元春省亲那晚,黛玉本来是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这可表现出黛玉的竞争意识,在封建社会女子想要主动展示才干的愿望是不合礼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黛玉这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观点很难得。宝钗则显得处处小心谨慎,惟恐贵妃不高兴。如宝钗见宝玉一首诗中用了“绿玉”二字,提醒他“他因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宝玉听了很感激。这件事透漏出宝钗缺乏的是黛玉这种自我意识。
  这一点我们从曹雪芹写的院苑景色也可看出。宝钗住的院子,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着各式石块,且一株花木也无。仔细想一想,宝钗住的院中石块上没有花木,没有生命,院中是无生命的石头。也可以理解为宝钗对自己缺乏生命意识,即自我意识。宝钗是一个自觉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孩,可以设想:在后文写到的宝钗对装做黛玉与宝玉成婚的调包计默然接受,如果换成黛玉,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宝钗黛玉的性格迥然不同:黛玉因父母双亡,自小寄居舅舅家,自然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孤独之感。她在《葬花词》中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脆弱心理让黛玉爱生气、多疑,不容易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这一点是黛玉不如宝钗之处。林黛玉的率真我们从贾母游大观园到潇湘馆时,她“亲自用小茶盘儿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然后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这个小小的场面,便可看出黛玉不善巴结的率真和王夫人脸上的冷峻了。
  宝钗抽到的诗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显然有时无情,却也有十分动人的一面,这不仅是指她美丽、博学、多才,还有其他一些优点。如:金钏死后,王夫人想要给她两套新衣服装裹发送,可一问只有黛玉过生日做了两套新衣服。王夫人怕黛玉忌讳就让裁缝赶制两套。宝钗听后说自己正好有两套新衣服,自己与金钏身材也差不多。这件事是人们认为宝钗虚伪的典型例子,但从另一面可知宝钗大度,不爱计较。
  简而言之:黛玉是情感型的,率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宝钗是理智型的,是冷美人。在人事关系复杂的贾府,她常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所以宝钗“会做人”,过于世故。
  《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理想,无疑是全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宝玉将感情全部投于黛玉,梦中话也是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读者们认为宝玉爱情对象的选择是黛玉宝钗孰优孰劣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有失偏颇。二人俱是才貌出众的女子,外在美暂且不说,在诗文才华上两人势均力敌。元春省亲大典上,每人奉旨一匾一咏,评比结果是:“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之所及。”(元春的话)大观园的海棠诗会,宝钗是第一,菊花黛玉夺魁。她们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确为诗中佳句,让人读之韵味十足。诗如其人,她们皆以白海棠以喻,表达各自对冰清玉洁品性的追求与向往。宝黛诗作可谓文采风流,超凡脱俗。两个如此优秀的女子,宝玉是因为黛玉比宝钗更出众才选择的吗?事实上,宝玉对宝钗的美貌多才,对她的气韵风度,何尝不感到莫大的吸引和倾慕。宝玉最终选择黛玉而不是宝钗,是因为他和宝钗在心灵上的距离。黛玉一生以高洁的品质、纯真的感情对待生活。曹雪芹用芙蓉喻林黛玉。芙蓉是花中逸品,遗世独立,高洁而又有风骨。林黛玉是天上的愁种子,是超尘绝俗,多情善感的世外仙姝。宝玉选择黛玉,是因为他在黛玉身上感觉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在人生道路上,在追求真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黛玉是他的知音。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黛玉、宝钗都是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孰优孰劣不存在评比性。
  我想,世人爱争论黛玉宝钗孰优孰劣是作为生活对象来考虑的。从今天世俗观点讲,人们会觉得多疑、小性尖酸刻薄的黛玉们,难以有生存的空间。而开朗、练达、工于心计的宝钗们,却可以轻易地当上白领,成为精英、骨干。但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的女性,全都成了宝钗,就会没有了“艺术”,那多么苍白!
  我们不能按照世俗的划分“好人坏人”的程式,在黛玉和宝钗之间划分优劣。总的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山乐水,各有所爱。“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就有不同的黛玉宝钗形象。
  黛玉和宝钗都是曹雪芹倾注了极大心血,极大爱心的女子。她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人所长相加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女子,也是我们千万读者心目中理想的女子。
  张敏,湖北随州曾都一中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