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巧用补白法锻炼学生学科思维能力
作者:吕 航
这些作品的“无字句处的精彩”是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点,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产生一种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完成这个使不完全、空白趋于完美的过程,就是补白。
从教学角度来定义“补白”,即是通过情境设置,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弥补、丰实、拓展文本的内涵,
完成对文本的深刻体验、内化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补白,能充分理解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建构理论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对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学的补白艺术也要把握这个基本的原则来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合理的弥补,丰实。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将已知与新知同化,将生活体验与文本体验有机融合,以使文本阅读不浮在表面,纵横深化理解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思维训练和语感培养的目的。
文本阅读的补白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把握。
描写补白
一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在无字句的空白之下,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补白的意愿。
[例]小说《故乡》对闰土的描写补白。
《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里如果能引导学生,练习用细致的描写补白来丰满人物,能使学生更真切地理解闰土的凄苦,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需补的充足丰富,补的合乎原旨,得以深刻地领会出,鲁迅于“无字处的精彩”所在。
其他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话中的省略号、《背影》中父子间看似简洁的对话,《孔乙己》中的省略的大量语言描写和外貌的简略白描等等,很多文章的描写都有这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点,能做好这些描写补白,对理解文本是非常有利的。
情感补白
一些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或者一些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读者需要运用合理的补白,来理解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日》《月》、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是运用象征手法“托义于物”,寄寓深刻哲理的散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从而理解文句的深刻蕴涵。
[例]小说《老王》情感补白。
问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不幸者的对幸运的人做了什么?
幸运的人的对不幸者又做了什么?”
学生理解后交流:
生1:“我”没意识到老王送我鸡蛋的真正用意,老王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而我却还拿钱给他,没有把他当朋友,所以感到愧疚。
生2:“我”是平白地占有了老王的友谊,我没有像老王关心我一样关心老王。
生3:相对于老王而言,“我”是幸运的,但是“我”对他做的还远远不够,他已经竭尽所有,为“我”做了一切能做的。所以“我”愧疚。
生4:“我”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实在太少太少了,而“我”本可以做的更多。所以我愧疚。
不难看出,通过情感补白,能对文本的领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也许有些理解与作者本意有些距离,但是学生能够调动生活的感受,融入对作品的感知中,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种主动探询的方式。
情节补白
有些作品出于谋篇布局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情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理解和填补这些空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补白要考虑作品中已经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
[例]小说《孔乙己》结尾情节补白。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将这个情节的延续补充下去,要让学生联系文本中孔乙己的独特地位、中毒甚深的思想、不堪的性格品行:或说其冻馁而亡故,或说其腾达飞黄如“范进”……尽量合乎文章原初之情、合乎人物发展之理地叙写结局,对学生理解文本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会如何处理骗子呢?《故乡》中水生和宏儿的未来会如何呢?等等。情节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添加余味,对深入领会文本、锻炼思维,都大有裨益。
意境补白
有些诗歌散文创作中,作者在虚处着笔,字句之外饱含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收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例]诗歌意境补白片段。
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构造出一幅萧瑟凄凉悲怆的图画,要去体会这样的情境,就需要展开联想,补白出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所饱含的愁绪。
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教《山居秋暝》时,用自己的补白,将诗歌的意境已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天清气爽的秋晚,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里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游子在漫天悄寂秋色中,留连徜徉不已。”
诸多诗歌散文的意境,都是需要这样有意识地去补充,使之不尽的韵味丰盈充实,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出诗歌十足的况味。
其实,有很多文章与诗歌,不仅仅需要在某一方面补白来充实他的内涵,而是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用补白的方式来处理,需要在描写、情感、情节、意境上对隐含文中的空白内容加以合理的补充,才能更实在地领略出文章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旨意。
[例]小说《最后一课》描写、情节、情感补白。
《最后一课》在文章结尾,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议论,只有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几句沉重的描写,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导学生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从他那简单而内涵深邃的书写中,补白出他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侵略者的愤慨、对祖国的深情、亡国之痛的无奈……这些是意境的深入领会也是情感的具体补白,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爱国之痛。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补白艺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吕航,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