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语文课导语的设计艺术

作者:陈金丰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那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设计达到艺术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3、设计不乏知识性。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设计要达到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设计的方法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依具体教学内容必然会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我们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1、摹实境、调激情。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我在试讲《狼》一文时,我让听课的人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后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心,受到了听课者的好评。
  2、讲故事、增趣味。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3、助领悟。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4、述背景、补信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所以,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1、设疑问、引思考。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2、温旧故、引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我们可以在教《沁园春·雪》时回味写“雪”的诗句,在教《范进中举》时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导入,在讲荀子的《劝学》时可从同样论学习的《论语》导入……
  3、析标题、明重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三味书屋须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4、作比较、难化易。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温故引新法更多的是从两篇课文的相同、相似处着眼,而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着眼;温故引新是用旧知过渡到新课,而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一起导入。将两篇反映同一主题、感情基调不同的课文合为一篇用比较导入法。如《乡愁诗两首》就可以这样导入:“乡愁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主题,故怀乡是许多离乡文人蕴藏在心底最深最真的情结。情郁于中,发泄于外的风格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所学的《乡愁诗两首》就表现了这一点:余光中的《乡愁》浓郁低沉,席慕蓉的《乡愁》清新缠绵,除了风格外,在写作技巧上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段导入是两首新诗的比较,同一主题的诗却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
  陈金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