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作者:肖 琼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颇多不满。这其中有来自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声音、有来自语文教学专家的声音、有来自大学教授的声音、甚至有来自其他行业有关人士的声音。我们的中学语文怎么了?
  在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发出了“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的感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论坛内外的师生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肢解”语文导致兴趣丧失成了“小四子”、“小五子”;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语法教学让人厌倦。
  阅读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文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第二,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第三,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
  教学改革存在三大误区:第一,生硬的多媒体教学;第二,空泛的研究性学习;第三,不当的双语教学。学生“高分低能”,比如无法流利地朗读一篇文章,一讲汉语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问题,我们无需粉饰。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但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脱离中学语文教师处境,脱离中国中学语文教学体制,把矛头一味对准中学语文教师,说我们进行的是“无效教学”,似乎有失偏颇。中学语文教学界不应一团和气,但也不能毫无秩序。处于矛盾、尴尬境地的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应该从中分身出来,做点实事。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教语文呢?
  
  一、抓住基本
  
  现在对于怎么教语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改,使得中学语文教师如坠云雾。此时,老师们要先抛开教学的各种形式问题,去认识另一个重要问题:开设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这才是本质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前三句话“语言文字”问题、“语文能力”问题、“语文学习习惯”问题应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的目的任务”,或称“基本的目的任务”。
  1、中学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在于学习语言运用,在于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对“什么叫语文”作过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叶老这段话通俗而精辟地说明了语文课应该主要的教什么、学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可以有若干条,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习语言运用,即叶老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是以文章选编为主的,教学一篇课文,要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作为“中学语文课”,如果这也讲了,那也学了,而惟独把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忽略了,就等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犯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忌。学习一篇课文是这样,学习整个语文也是这样。语言运用是语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也是文学和文化表达的基础,一切“人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一切“人文”精神乃至一切思想意识也主要是靠语言来表达(当然也可用影像等其他方式表达),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也是主要看他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不能设想语言表达基本功甚差而“人文精神”或“文学创作”却表达很好,那是不可思议的。中学语文课应该姓“语”,这个“语”字的基本意思,首先是指“学习语言运用”。
  2、中学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在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中,应该体现普通中学的“基础性”,不能任意“拔高”。例如“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按“大纲”要求打好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础,不应要求会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当然,个别学生有文学爱好,能写诗歌、小说,这也是好事,可以作个别的指导和培养,不过那只是个别情况,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二、因材施教——实施训练
  
  “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一个本质问题;接下来,考虑的才是“怎么教”,这是一个形式问题、是教学的模式,它同样重要,只是现在人们将它过于拔高了,有些本末倒置了。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要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寻找适合于中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在这里只想谈一点。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诸位语文教育专家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文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733页)“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同上,83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解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强调“训练”,他提出了语文教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本人认为,这些语文教育大家说到了点子上,他们的这些语文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因而是符合实际的,是科学的。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高校教学式的、成人教学式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绝对不可能只是在教师“讲”中培养出来。
  要彻底改革“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把教师无休止的讲析压下来,至少压缩在1/2以下,相对地,学生的训练活动必须提高到1/2以上。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和体味课文的语言运用、章法结构、写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等。课堂上要充分组织学生读、写、听、说、议、思等各种训练(当然,这种训练绝不是指做迎考练习题)。那么教师做什么呢?我想,教师重要的任务在于组织好课堂的训练和教学。例如:通过认真备课确定好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组织好这一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好这一课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课堂上要恰当地启发诱导,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传授一些必要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在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予以精确的深化的讲析等等。一堂课并不是完全不要教师的讲析,而是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要为学生的训练服务,一堂课的主要活动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中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怎么操作,那就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具体地去设计和组织。当然,课堂上的训练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扎扎实实,要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三、小结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中学语文教师陷于一个矛盾的境地,面对这种现实,我们怎样教语文?我认为首先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此目的的指引下,才可谈其他。目的的达到需要媒介与载体——教学模式。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选择与创造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追赶潮流。我在本文中提出了实施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当然还有其他的。
  希望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既开放又有秩序的发展环境。
  肖琼,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