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作者:冒金成
对照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科性质的界定到课堂结构的优化再到考试方法的变革,都有必要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重新加以调整和建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寻求一条顺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因此,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文学科进行课程改革、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指引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言之于人,首先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技能,这是从猿到人数百万年间渐进发育发展的结果。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显然对“工具性”的理解片面化、极端化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将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美感荡然无存。后来提出语文的“人文性”,又矫枉过正,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的教育、熏陶,忽视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属性,二者不会发生冲突。承认语文是工具,并不妨碍我们还认为“语言之于人还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这其实是两个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这就跟我们既承认人的本质是哺乳类灵长类脊椎动物,同时也承认人是“现实的主体”一样。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前提下,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谓语文素养,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内含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人文素养则包括鉴赏水平、审美情趣、领悟能力及健康的心态、完善的人格、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等等。语言素养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而人文素养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见,只有正确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任务。
二、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实施基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对教师的要求是讲深讲透,精讲多练。这是以被动反映论为哲学基础,以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强调“教”而忽视“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在认知背景、认知策略、认知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跟得上教师的思维,三分之一的学生似懂非懂,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什么也不懂。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完全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要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推行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可作如此优化:设计——阅读——赏析——反馈。
设计,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课程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要注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赏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素质方面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特别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赏析,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使他们通过审美体验达到知(认知活动)、情(情感活动)、意(道德活动)的辩证统一,完成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反馈,是通过观察、提问、讨论、测验、作业等方式获得信息,看教学效果如何,以便查漏补缺,及时准确地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是保证教学过程中信息畅通的重要环节,信息反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
以上四个环节中,阅读与赏析是最核心的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作为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的快乐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同时,它又是一种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级活动,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现行的考试制度用分数来评定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优劣,往往使得出的结论不科学、不合理,如高分低能,如学科不平衡等等。拿语文学科来说,现行的考试充其量只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语言素质),而完全忽视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人文素质)的考查。
因此,有必要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做彻底的改革。语文考试从内容上,考查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即可。形式上,要屏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可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不强求一律。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课程评价才不会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指导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则是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支柱。抓住了这些主要环节,语文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语文教学才能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冒金成,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