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诗词鉴赏中要抓住几个稳定性因素

作者:李 涛




  一提到诗词鉴赏,有些学生就会觉得很头痛,总觉得太玄,怎么分析也还是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考试时一碰到这种题,就会莫名地紧张,结果丢分频频。其实这种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诗词鉴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古典诗词中总是有一些稳定性因素在对诗词本身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抓住了这些稳定性因素,我们再做诗词鉴赏题时也就不会出现盲人骑瞎马的情况了。
  
  一、题材及情感的稳定性
  
  因词与诗相比,主要是形式上的变化,题材上变化不大,这里主要谈谈诗歌。古典诗歌虽然很多,但我们根据其题材的不同主要分成了几大类,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闺怨诗等等。这几大类诗,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有着相同的特点。这共同的主题,相同的特点就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
  (1)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和民族矛盾,表达昂扬的斗志,或壮观的边塞景象,或边塞生活的清苦及将士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代表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
  (3)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代表诗人有阮籍、陶渊明等。
  (4)怀古咏史诗:诗人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代表诗人有刘禹锡、杜牧。
  (5)送别诗:主要表达与友人或亲人分别时恋恋不舍之情,代表作品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6)闺怨诗:主要表达家中女子对在外游荡或边关作战的丈夫的一种怨恨或思念之情。代表作品如王昌龄的《闺怨》等。
  了解了这几类诗歌的代表诗人及其所对应的情感,我们也就能很容易地抓住某一首诗歌的主旨,鉴赏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典型意象的稳定性
  
  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被赋予了诗人主观情感色彩的客观事物。这些客观事物因具有某些符合诗人内心需要的特征而成为诗人情感的代言人。古诗词中有许多典型的意象,这些典型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对稳定的。抓住了这些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鉴赏诗词时,就会更准确一些。
  1.月。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而对它的使用,也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特征来进行的。
  (1)“月”主要出现在夜晚,诗人借“月”来表现环境的一种清幽、空灵。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2)月光皎洁,给人以清冷、孤寂、悲凉之感。如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月”又因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密切联系在一起,于是在许多诗(词)人的作品中,它又成了思乡思亲之情的寄托,最典型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
  2.风和雨。“风”和“雨”出现在诗词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春天的风雨和秋天的风雨。春天的“风”和“雨”主要体现出一种喜悦之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了诗人在久旱之后,春雨忽来时候的一种喜悦之情。再如“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而秋天的“风”和“雨”却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孤苦、寂寞、悲伤、失落、迷茫之情。如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诗人曾几的“江南江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等。
  3.酒。有些诗词评论家把中国的诗文化与酒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道理的。酒因其特殊的“醉”的功能,而使许多的文人骚客对之爱不释手,因而它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酒”所传达的感情也主要有两种:极喜与极悲。
  (1)诗(词)人因心中有极喜之事,无法用言语表达,故用酒来传达。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在听说唐军从叛军手中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极喜之情。再如他的《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虽未明写酒,但饮酒之欢已可见一斑。类似的还有陶渊明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等。
  (2)诗(词)人有极愁之事,无以言说,借酒以排遣、发泄。这个代表自然非自称“酒中仙”的李白莫属了,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也有此意。
  类似的典型意象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如烟、菊、竹、鸟等等。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之集中、归类。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这些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来体味诗人内在的情感,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
  
  三、诗(词)人创作风格的稳定性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作者因其人生经历、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创作风格。而这种创作风格一旦形成,是很难轻易去改变的。因而把握住了这些独特的风格,我们也就把握住了该诗(词)人大量诗(词)的创作特点,于是做起诗词鉴定题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李白家境殷实,性格豪爽,怀有凌云壮志,身处上层却仕途不顺,而杜甫家道中落,一生清贫,更多地处于下层社会。于是,同样写饮酒,李白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杜甫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同样是面对仕途的不顺,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李白多用夸张、想象,用笔潇洒飘逸,成了浪漫主义的顶峰;杜甫多用铺陈对比,用笔沉郁顿挫,成了现实主义的顶峰。再如宋词中婉约派和豪放派各自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苏轼。两人虽同样人生不顺,但苏轼的不顺是政治上的,李清照的不顺是生活上的,是家庭的。苏轼虽仕途起伏不定,但性格的开朗、豁达,使其词风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故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身为官宦小姐,大家闺秀,虽历经丧夫、亡国、败家等变故,但仍旧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先前“却把青梅嗅”的小女孩,到了晚年虽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却依旧那么含蓄。
  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晏殊、柳永、辛弃疾等,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创作风格,并有与之相配套的创作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抓住了这些固定的创作风格,也就相当于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取得举一反三之功效。
  
  四、一些关键虚词含义的稳定性
  
  在古诗词的创作中,诗(词)人还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关键的虚词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虚词的用法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基本被固定下来。抓住了这些具有固定含义的虚词,对我们理解诗词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帮助。这里试举几例加以简要说明。
  1.安。常作“怎么”解。在诗词中,常放在一句的开头,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或是期待,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是某种决心,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鲍照的“安能蹀躞垂羽翼”等。
  2.怎。作“怎么”解。常用在诗词中来表达一个否定的意义,并借以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立、无助和无可奈何之情,如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都是此种用法。
  3.无奈、无可奈何。通常用来表达诗(词)人一种无力挽回的无助、失落的哀叹。如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何。A.可作“什么”解,可表期盼,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可表厌倦之情,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B.可作“什么”或“怎么”解,用在诗词中,形成一个设问句,一般上句提问,下句回答。如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北宋诗人王禹的“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类似的词语还有“但”、“且”、“却”、“曾”、“只”等等。这些虚词一般用在诗词中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而这个固定的结构又往往传达的是一种固定的情感,我们必须重视它们。
  诗词鉴赏如果有针对性地去抓住这些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因素,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李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