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实施措施
作者:袁飞华
当前的阅读教学常常忽略了阅读的本质,不管是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还是表演教学,它们都有所不同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审美感受。就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块来说吧,一般情况下,教师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仅仅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重要,甚至不关语文教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有绝大多数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以外,课后的阅读就很少做,有的还甚至没有阅读。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凭兴趣等等。
出现这些现状,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从教学观念上来看,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于是就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
其次,从考试角度来看,与考试制度有关。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情趣丰富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的模样,从而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他们还根据考纲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因而,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趣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
最后,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也是有关的。有很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已脱离了实际,远离了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课外读物,远离了社会实践。
根据以上这些现象,我们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体悟式阅读。所谓体悟式阅读也就是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的一种阅读方式。要想使学生学会体悟式阅读,我个人的意见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从读中得到体验,领略品味,并且有所感悟。当然,读也有方法的,并不是不动大脑的、毫无目的的阅读。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进行多种阅读体验。利用默读训练,提高学生默读的效率,形成“内在语感”,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通过听读、朗读、背诵等有声语言的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途经。我个人认为,它可以形成“外在语感”,从而达到体悟阅读的效果;要大胆创新阅读方法也是达到体悟阅读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带有“发现法”性质的“猜读”,加大阅读频率的“速读”等等。比方说,在教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上的尝试,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表对这篇作品所得到的各自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地沉浸在这篇散文所描绘的清秋美景之中了,这是作者所眷念的故都的自然风物;有的学生说,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而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作者出于对它的向往与眷念,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主观性的色彩;有亲身体验过北京秋天的学生则结合自己的“身临其境”,与文中作者的感受相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作者的心境……通过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利用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感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到创新的乐趣。
第二、比较式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然后进行比较式的了解、认知。学生通过对内容相关,但又有所差别的文章对比性的阅读,从而更快速地了解各种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同时也利用比较的方法掌握了各自在人物形象、写作结构、修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利用这种阅读方法,我个人的体会就是:省时利效。例如反映妇女生活的课文《项链》、《荷花淀》等合在一块让学生来阅读,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以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明白了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妇女水生嫂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的体现。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探究式阅读。什么是探究式阅读呢?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我认为,在利用这种阅读方法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比方说,在讲授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从而让我这节课上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有许多著名的教师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在此,这只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在工作之余,看看有关语文的杂志,从这些方面吸金取宝。当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地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思想,同时利用比较、探究式的阅读方法,再加上教师的良好启发和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做到了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我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块儿,一定能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袁飞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