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阅读教学要把握好的三个方面

作者:杨天贵 卢林仙




  语言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必须以“读”为本。从20世纪50年代的“听说读写”,到80年代的“读写听说”,语序的改变就足以看出“读”占鳌头,“读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传统的阅读重视语言和未知,重视阅读后的理解。现代化社会的信息阅读是既重视语言学习,又重视信息吸收;既重未知,又重已知,强调阅读中的理解。
  观念的转变要落实在教学中。阅读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章熊语)要获取信息就要提倡整体思维,不要把文章讲得支离破碎。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模式,不要任何文体都是“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个套路。教学中要强调“活”。“活”是教学的应变机智,“活”才能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不是随意为之,要受整体思维的调控。二是为写作提供范例和导引作用。关于读是写的基础,以读促写,前人有过很多论述:“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中,要针对不同文体,讲清文章特点,使学生知道“写了什么”,并知道“怎样写”,从而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这里谈到阅读的两个主要目的,突出了“读”的作用,其实读写听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
  
  现行教材覆盖各种文体,尤其是“九义”教材,要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但有三点是不同文体的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即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思维以及语感的培养。因为语言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以必须加强语句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否则就不是语文课。整体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获取信息,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甚至强调:“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要通过长期历练,使学生掌握这样一个阅读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最后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语感,简而言之,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朗读。朱熹对朗读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和苏轼在这里提出了阅读一篇文章的“质”和“量”的问题。质量互变,要保证质量,就须加强引导。
  
  三、抓好课堂教学,举一反三。
  
  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来自于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因课堂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抓紧抓好。课堂教学中,要授之以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堂上学一篇文章,要掌握分析文章的技巧,课外要把这种技巧迁移到其他文章上去。比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是为了今后学习同类文章时有所借鉴;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仅要了解荔枝的常识,而且还要从古诗句中体味人文色彩。学生以此为例,学会读科技类文章。
  课内外结合,实行大语文教育,才能提高语文素质,在语文界已达成共识。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遗憾的是现在部分学生不重视课本的学习,以为高考不考课本,学也无用。主要是学生不懂高考的隐性指向,即“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学生忽视了课本的学习,培养能力、方法传授失去了依凭,还凭什么培养能力、传授方法,这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必须返“本”学习。教师以“本”为“本”,加强课本这个“一”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涉外”,加强课本这个“一”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阅读教学涉及面广。本文主要谈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并不否定其余三项,因为现代化社会要求读写听说并重。
  杨天贵,卢林仙,教师,现居云南云县。